沒有藝術的藝術—Be Water, My Friend!

文、圖/凌妲  2020-02-15

  藝術與現實的距離?藝術的市場需求性在哪裡?現在所需要培養的是沒有「藝術」的藝術,藝術不再是菁英式、學院派、小圈圈化,而是與市場有所連結,邁向商業化,藝術已非全然藉由自己的理念所創造。對大眾來說,最重要的是物件能不能夠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消費者或許不在乎藝術是什麼,但只要可以觸動他們,消費者仍然會有良好的體驗,也使他們較願意花錢支持藝術。這時候,就要來思考「去商業化的品牌效應」與「去藝術化的社會雕塑之可能性」。

▲講座進行中

  此外,另一個沒有「藝術」—精神、靈魂、原創—的藝術,是否讓這些藝術變成了「重複、沿用一貫方式」的創作?難道這就是江郎才盡嗎?也不見得,這就要從「策展」來探討了。

  在當今的藝術市場裡,擁有敘事力—說故事的能力—是相對重要的,想辦法讓藝術走入日常生活當中,並且讓大眾產生共鳴,才能在市場中具競爭力。而「策展」就是發揮敘事力,讓藝術增加親切感的一個重要關鍵。策展是一個整合平台,他由人進行規劃,觀看人員也是人,但世界上最為複雜的也是人,所以要如何通過展覽抓住觀眾的心,了解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所需要的東西,便是成為策展人必須去思考,展覽的目的性到底在哪裡。

▲講座中學生向講者提出問題

  最後,不管是在「策展」,還是在實行「沒有藝術的藝術」,講者吳科毅要給大家一句話:邊界來自框架,極限來自設限。

 

凌妲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