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創作與設計系之木質聯合創作展──木才

文、圖/黃宜婷  2020-03-15

  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所舉辦的木質聯合創作展《木才》,於2020年3月1日至3月12日在校內圖資大樓一樓的藝象空間展出,主要由該系八位106屆學子從製作、策劃到執行一手包辦,共展出十六件作品。

▲展覽海報與展示空間

▲曾子軒〈少年〉、〈羊角少女〉

  在人物雕刻部分,以曾子軒的作品佔大多數,有保留木頭原色的〈少年〉和〈羊角少女〉,也有在表面上彩、增添周遭裝飾的〈拿著花的小女孩〉和〈微風吹拂的夏日〉。此外,該作者其餘的兩件〈液態〉和〈幾何〉則展現他對物質存在的形態和形狀之印象,這之中尤以〈液態〉與〈微風吹拂的夏日〉吸引我的目光。

▲曾子軒〈液態〉、〈幾何〉

  說到描繪「液態」,比起平常我們所熟知的範式,例如像依附在物體二維表面,受到重力向下而流落的淚滴狀這種單獨一滴水滴的靜態構圖,在〈液態〉中,作者所試圖表現的,則似是三維空間中無數個水珠滴落且融合的一連串動態過程之濃縮。此作品最上方如同最初於空中落下的小雨滴,形狀幾近正圓,而小雨滴之間相互碰撞融合,達到最大尺寸的極限再度被空氣阻力一分為二的過程,最後會像是十分細長的淚滴形,也就是下方的形狀,而此作品之形狀便如同雨滴的最初形態與最終形態的再次碰撞結合,將不斷自由變化形狀、相互融匯的液態特性凝結在霎那之間成為永恆。如此動態感,在〈微風吹拂的夏日〉中則表現地更為淋漓盡致,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曾子軒〈拿著花的小女孩〉、〈微風吹拂的夏日〉

  有著紫羅蘭色盤髮、潔白肌膚的少女閉著眼睛,仰頭朝向天空,其頭上和腳下基座如石英般散落的透明冰晶,就像夏日的大海受熱所蒸發凝結而成的鹽之結晶,讓人自然而然地可從其姿態和臉部表情感受到人物所身處的場所、愜意的心情甚至是季節與體感的溫度,而在腦海中構築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少女儼然是於蔚藍的天空下,從波光粼粼的水面破海而出的美人魚。她閉上眼睛感受著夏天熾熱的陽光,以及那迎面而來帶有些許鹹味和黏膩感的涼爽海風,悠然地享受著那美好的閒暇時光及無拘無束的自由之樣態,使觀者在欣賞的同時,心情也跟著變得開闊了起來。

▲黃立〈不良〉

  除此之外,黃立〈不良〉也表達出相當豐富的意象,一眼望去,便看見短髮少年裸著上身,兩手插在口袋的模樣,然而最明顯的,還是那扎扎實實擋在臉前面有著欄杆的窗戶。如同一個不良少年的成長,或許跟周圍那不良的環境、不良的視線有所關係。從少年的視線中所望出去的世界,是被欄杆所阻擋著的天空,即使幾根欄杆已有殘破、斷掉之處,卻仍然禁錮著少年,無法使其自由自在地活著。一邊,人物下半身褲子的衣褶和紋路唯妙唯肖,在另一作品〈手、袖〉更可看到其對人類皮膚的仔細刻劃。透過不規則形狀的凹刻,結合木頭本身既有紋路,表現視覺上的明暗陰影和肌膚的細紋,可見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膩與製作時的精細用心。

▲黃立〈手、袖〉、手部細節

  在其他作品上,陳品戎〈毒〉和〈無〉則保留了材料最原始的質感,粗糙的表面與參差不齊的形狀如同深山野嶺中的荒木,然而仔細一看卻隱藏著各種玄機,有著千千萬萬個變化,它可以是一個物件的樣貌,可以是一隻動物的姿態,抑或是人臉般的神情。心所現即眼所見,換個角度,眼睛所見的景象又再促使心中浮現新的風景,變幻僅在一念之間,好不妙哉。

▲陳品戎〈毒〉

▲陳品戎〈無〉

  李嘉慈〈情緒湧動‧秩序〉經由將長短不一的竹籤插入長方體木塊的簡單組合,展現出當內心接收情感或衝擊時,在某瞬間所產生的各種複雜情緒的起伏程度。竹籤就好似隨時不知從哪蹦出的消息一般,在我們心裡也戳上個洞,找了個屬於它們的位子安扎著生根。有時事情會過去,記憶和情感卻會在心裡留下痕跡,如同這件作品上的孔洞一樣,插在心裡的那根刺雖然消失了,可不甚小心,落下個透風的孔,若累積得多了,風僅是輕輕一吹,也可能聲聲作響、隱隱作痛。

▲李嘉慈〈情緒湧動‧秩序〉

  周沐慈〈向上〉如同其作品名稱,可見數個木頭小人沐浴在光線下,一一往上爬,登上光明之處的景象。其木頭小人之頭部和臃胖的身軀由胖瘦不一的木材構成,四肢則採用極細的鐵條,建構出各樣體型、不同肢體動作的人偶,姿態多樣、豐富靈活,顯得小巧可愛、妙趣橫生。

▲周沐慈〈向上〉

  最後是化名llleannelll的作者,在此展覽中唯一一件使用織物材料製作,懸掛於空中的長筒狀作品〈無題〉。表面那許多的棉球如同裝飾一般,和編織的紋路點綴了平凡無奇的外表,透過雙層織的特性,外面以白色棉線構築而成,側邊開縫裡面以暗色的灰黑色線搭配上明亮的金線,加上整件織品在空中呈現不規則蜿蜒線條,遠看其開縫如同數隻眼睛,相當奪人眼目。

▲llleannelll〈無題〉、側邊開縫細部圖

  本次展覽可見全部作品皆以裝飾性的藝術品為主,顯現出製作者們的豐碩意象,在細微中加上各種巧思,讓觀者不由自主地被帶進他們對這世界與人、事、物的想像,一同感受著由作品所透露出來的訊息與生活的溫度。

 

黃宜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