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社區支持型農業

文、圖/蔡采綾  2020-03-15

  說到農業你會想到什麼?可能是農夫、是田、是作物。作物經過人類料理轉化成食物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但我們細想過這些作物與食物是怎麼被生產、種植出來的嗎?我們了解農人的處境嗎?甚至,我們知道這些餵養我們的土地是如何被對待的嘛?在專業化分工的現代,我們與土地之間隔著一層又一層的關卡導致彼此的不熟識,因此近幾年來各地也發展了許多替代性的食物系統,像是農夫市集、共同購買或是直接跟農夫買等等,而本篇文章要介紹的社區支持型農業也是其一,希冀可以透過不同的食物系統重始人與土地間的親密關係。

▲每週四菜箱,依照當令蔬果出菜。

  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以北美洲社區支持型農業創辦人羅萍‧凡恩(Robyn Van En)的話便是「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對彼此的承諾=社區支持型農業」,因此在作法上便產生的不同的變化與組合,端看參與者與農夫之間的互動方式。而這樣彼此合作的精神,近幾年來也正在臺南地區悄然運作,他們便是臺南鄰菜。

▲每月一次的四季箱,以水果與加工品為主。

▲每週四個農場會聚集在佳里一同集菜。

  臺南鄰菜為2016年開始運作的組織,目前參與的農場有西港堀仔頭小森林、佳里大摳樂園、佳里春不老農園、梅嶺阿貴的家有機梅園、佳里洄稻佳里、新化吉甲有機農場,運作的方式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在每一季開始前,向外招募長期農伴1,採用預先繳納款項的方式保障農夫的收入,而農夫會在每週四配送新鮮又在地的食材到目前鄰菜配合的四個市區取菜點,農伴再依各家取菜點的營業時間內去取菜。二是四季箱,顧名思義是以一年為期,每月農夫們會把當季的水果或是加工品集結成一箱配送出去,這部份較沒有地域的限制,臺灣各地都可以向鄰菜訂購。最後是每週日由鄰菜的行政人員蒐集每家農場當週的農產品項,匯整成表單後發佈在臉書平台,讓當週想再加訂農產的農伴或是沒那麼固定開伙的人們訂購,一樣在週四配送到市區的四個取菜點。

▲2019年第二季在梅嶺阿貴的家有機梅園辦理感謝祭,大家一同到阿貴園區認識生態與吃吃喝喝。

▲今年初在鄰菜的取菜點之一透南風咖啡聚場辦理農伴見面會。

  除了以上平常的購買行為之外,農夫也會在每一季結束時舉辦農伴感謝祭,邀請農伴們到農場裡體驗農耕,並準備豐富的當季食材供大家食用,一同話家常聯絡感情,而當大家的距離拉近時,這些購買的行為便有了不同的意義,社群的成型才有可能。

▲農夫與農伴互相在Line群組上分享食材的料理方式。

 

臺南鄰菜臉書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SATainan/

2020第一季長期農伴持續招募中:https://forms.gle/NqUxMesifmqEfCxR7

 

1| 農伴:農業上的夥伴,在臺南鄰菜中不把消費者稱為消費者,因為鄰菜想促成的並非只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而是想成為彼此的夥伴一同前進,因此稱為農伴。

 

蔡采綾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