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嘉個展《失真片刻》與臺南新藝獎《參差的平行》

文、圖/黃宜婷  2020-04-15

  沐浴在春日午後和煦的陽光下,新臨安橋的欄柵被曬得暖烘烘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著周邊高樓大廈與樹木的影子,涼爽的風將樹葉吹得沙沙作響,在水面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一旁的林蔭小徑中,同時並立著保有臺南舊時歷史記憶的木造老屋「水色1214之間」,以及使用玻璃帷幕與白色為主打造的現代化建築「水色當代藝術館」。這裡是座落於臺南運河旁的展覽空間「水色藝術工坊」,兩棟建築皆為工坊所有,分為一館與二館,近日分別展出楊宗嘉創作個展《失真片刻》與臺南新藝獎《參差的平行──張郁田×阿部乳坊》。

▲水色1214之間

▲水色當代藝術館

楊宗嘉個展《失真片刻》

  作為一館的「水色1214之間」周遭被豐富的植被所包圍,一旁猴子模樣的石造雕像與傳來淙淙流水聲的造景藝術,使人在都市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森林的清新靜謐。推開淺色的木造大門,印入眼簾的是暗色木質地板與白色牆面結合的展示空間,原木的溫潤中和了白牆的冰冷,陽光從窗邊穿透,讓人感受到流淌於屋內的溫暖。然而與這股溫煦恰恰成為對比的正是在此空間的楊宗嘉作品,一眼望去,觀眾彷彿頓時被帶領進入一個奇幻的冰雪世界。

▲「水色1214之間」館內展覽空間

▲楊宗嘉《失真片刻》部分作品

  冰霜將大地與樹木染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白貓頭鷹佇立在樹幹上高高地眺望著遠處的風景,粉橘色的兩隻兔子、帶著金色小王冠的雪狐、半人馬等生物則安詳地閉著眼睛,此外一旁還有手握著結霜的捧花沉睡於冰晶中的美人魚〈屏息凝霜〉、花仙子〈薄荷風信子〉與描繪雙胞胎〈孖生〉的一系列作品。將上述這些造型變化多端、五顏六色的動植物元素與不存在於現實中的生物擬人化,讓人想起了安徒生童話《冰雪女王》、《拇指姑娘》等故事中所描繪到的那不可思議的世界與多彩多姿的路途風景。

▲〈屏息凝霜〉

▲〈薄荷風信子〉

▲〈牛角孖生〉

  只是正如童話也並不全為美好、夢幻與結局走向大團圓的故事,仔細一看,在一片安然的寂靜之中,其中也有幾個人物的表情呈現的並非幸福的感受。作品〈孖生〉其一面容中嘴角下彎,有著淡淡的不悅和憂鬱;〈純真時刻〉與〈薔薇騎士〉中,則可見坐於白色泡狀容器中的裸身嬰孩和半人馬皆處於闔眼休憩的安寧之中,然而在嬰孩頭頂上的黃點紅花與半人馬馬鞍處綻放的灰綠蕊金花卻在眼角旁皆掛著淚,好似描繪人皆有兩面,一是表面二為內心,即使外表一副若無其事,但也許內心深處的那一面正埋藏著縷縷哀傷。

▲〈孖生〉

▲〈純真時刻〉與其頭頂紅花細部

▲〈薔薇騎士〉與細部

  畢業於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與應用藝術研究所的楊宗嘉,在校期間便擅長以陶瓷作為材料創作,並結合纖維與裝置等複合媒材展現多樣化的作品表現。這次他從十九世紀的安徒生童話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等兒童文學著作中汲取靈感,在創作中表現他在成人世界中所感受到的「失真」。

  失真,在科學上的名詞解釋指的是一個物體、影像、聲音、波形或其他形式資訊,與原有形狀或其他特徵不完全相符的現象,同時也稱為「畸變」。1在此展覽中所引申的可能是變化或失去純真的瞬間。如同在故事中無法阻止自己身體變大的愛麗絲一樣,隨著時光的流逝,從小孩逐漸變成大人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經歷歲月的摧殘與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會失去初心或純真,但有些人則是在脆弱中學會了堅強,就像懂得害怕才能變得更勇敢一般,了解自己的脆弱才能更好地去面對各種挑戰。

▲各種裝飾元素

  為凸顯脆弱的本質和意象,藝術家一反瓷土媒材質樸、溫暖的基調,同時結合玻璃、透明結晶來建構作品。同時運用各種細碎的幾何裝飾元素與多彩的顏色點綴,為整體增添童話中夢幻的氛圍。安徒生曾說:「僅僅活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陽光、自由,和一點花的芬芳。」楊宗嘉在此也大幅的使用了花作為元素,為清冷的冰雪世界添上幾筆煥發的生命氣息,以平面繪圖和細線紡織來呈現不同品種的花瓣與葉理。此外其他的小裝飾則有像星星、蝴蝶結等,甚至還可見幾何圓點與塊狀圖案以撞色繪製而成,展現多樣的色彩組合,如作品〈迷蹤雪兔〉的動物之肉墊、〈黑兔〉左兔耳上懸掛的星星吊墜、〈落花仙子〉根部的金色蝴蝶結與〈純真時刻〉頭頂那哭泣的紅花。

  望著楊宗嘉的作品,我們猶如能感受到藝術家本人對世界的想像與一路面對各種試煉遭遇挫折的心路歷程,而當時那些令人受傷的瞬間成為了滋補土壤的養分,隨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挺過一次次的風吹雨打,使其再次成為綻放於陽光下的花朵,不屈不撓地生長著。

臺南新藝獎《參差的平行──張郁田×阿部乳坊》

  於2020年3月5日,本校通識中心曾邀請今年臺南新藝獎的策展人張惠蘭老師在校內舉辦講座以《參差的平行》為主題進行演說,而在此地二館「水色當代藝術館」所展出的便是今年臺南新藝獎的其中一位得主張郁田與邀展藝術家阿部乳坊的聯合展覽。

  踏上前庭底下鋪滿碎白石子的黑色板岩步道上,邁入優雅的白色建築中,張郁田各個擬人化的動物雕塑與阿部乳坊以身體變態的前提,來提出人類面對生活狀態的心理與思考。

▲張郁田〈找尋自由〉

▲張郁田〈獲得自由〉

  穿梭於台灣與美國進行創作的張郁田,透過動物行為的描繪來呼應人類的社會生活。在〈找尋自由〉中,兩位穿著襯衫與長褲的鴿子先生,一方在空中一邊被風箏的隱形線牽制,一邊被紅線綑綁著手腳,隨著佇立於地面的那一方控制隨風箏飄蕩;〈獲得自由〉則描繪背後綁著六個氣球的鴿子先生,使用打氣筒替氣球充氣的情景,由此讓觀者不禁想像,透過一次次奮力地打氣,將氣球綁在背後,直到氣球能承受自身重量帶領自己飛向藍天,鴿子先生獲得自由的過程是多麼不易。而上述兩個作品的共同點都可見到鴿子的羽翼變得又小又短,讓人感受到作者憂慮自身受到禁錮與限制的情感表達。

▲阿部乳坊〈為了接觸到不可見之物,伸長手直至海底〉

  另一方面,來自日本的阿部乳坊,在本次展覽以身體變態的概念,來探討變成人類身軀一部分的輔具與人類、未來生活之間的關係。從其木雕中能看到其生物為符合使用需求而發展出非常細長的四肢與刻劃細緻的紋理,如〈為了接觸到不可見之物,伸長手直至海底〉中,坐在帶有橘色亮光的藍色木船上的人伸出他那極細長的手臂,試圖在海底撈出人眼所不可見的生物。此作品正如其名稱一般,簡單又明瞭地徹底表達出生物因應目的將軀體變形的假設。

▲阿部乳坊〈半人馬〉

  以科學上的角度,人類之所以能做出各種動作和行為,是經由大腦神經傳輸電子訊號給各個身體部位所達成的,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為應變各種無法阻止的意外,義肢成為某些人代替原有身軀的輔具,甚至發展出改造人、機械人等使用人工科技強化身體能力的裝置,而作者以此為發想試圖去探索人類與其慾望對未來物質生活的建構與影響。

  由此可見來自不同國度與生長背景的藝術家,或許經歷截然不同,然而在於物質生活與心靈的反饋卻有部分的交集與疊加,藉由對生物與物件的特性觀察、分析、理解到創作,將理念實踐於生活中相互碰撞與交流,持續探索人類的存在與狀態。

 

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2020/04/013瀏覽)

 

黃宜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