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20秒的大崎:回看、重返與檔案
文、圖/陳姿吟 2020-09-15
南藝大位在大崎,然而南藝師生對於毗鄰而居的大崎社區,卻不一定熟悉-大多數情況下,是驅車「路過」大崎,而對大崎只有「20秒」的「路邊風景」印象。
「大崎」此名,取自「高低起伏的坡地」之意。現今的大崎村,乃因建水庫遷村而來的聚落,居民以捕撈農作為生,信仰中心為「雙鳳宮」。後又因南藝大落址該村,而與「藝術大學」成為鄰居。如今,南藝大也20多歲了,走進大崎的學生,有的帶著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觀點進行改造經營;有的帶著攝影機,以古樸的三合院為背景拍攝劇情短片,有的長期蹲點,也有短暫相處,使得大崎的面貌與兩造的相處關係,呈現流動的、動態的變遷與距離。
▲在大崎的露天放映遇到下雨,幸好雨很快就停了。此照為放映後大合照
不教你拍片
音像紀錄所舉辦的「不教你/妳拍片」夏令營已經來到第八屆,每屆擇定不同的主題面相,而今年則是以「回看、發想、重返、首映、視聽檔案的收集保存與近用」作為主軸,以大崎做為田野領域,走進大崎並認識大崎,期待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員能在歷史影像的基礎上,對照出現今的大崎,並以自己的觀看視角呈現大崎的狀態切面。
歷史影像與脈絡建構:回看與發想
為使來自台灣各地的學員們了解即將踏入的陌生環境,首先從影像檔案的回顧開始。在曾吉賢老師的引導下,梳理了歷經遷村、建校、到如今人口凋零的大崎,加上時間跨度長達20餘年的數部紀實影片的相乘及補述,重新喚回了久遠的記憶及日常生活如農作、閒談的一面。而作為大崎居民的地方媽媽「阿琴」也參與了回顧放映,與學生相處機會較多的她見證了「鐵打的大崎,流水的學生」,除了從過往影片中看到熟悉身影的感懷以外,也對南藝大的介入大崎發出靈魂拷問:「你們看到的影像對我來說不是影片,而是我的人生…我只能待在這裡等待,等待漫長的時間…我很想知道出去再回來的人怎麼看待這裡…」這是對所有進入村落的人是懷抱怎樣的初衷、願意付出多少時間來陪伴的詰問。
繼簡單的大崎巡禮之後,學員進行分組討論,並在小隊輔的陪伴下發展拍攝主題及問題意識。五組學員各有其觀察及關心的面相,凝聚共識後產出的拍攝計畫涵蓋多元,包括:關注好兄弟信仰議題;探討社造與社區關係;調查雙鳳宮的故事;觀察雜貨店的商品及人際生態;追蹤久居大崎的外配阿琴的生活及感想。議題的選擇不僅充分展現了各小組的獨特特色,也呈現了切入大崎的視角的差異。
▲走訪大崎之後,學員需決定拍攝主線,共同討論出拍攝主題。此照為該小組決定以雜貨店為發想的過程
田野發現與影片構成:重返與首映
如同每次的田野總會帶來驚喜,學員們帶著攝影機進入村落後,也遇到了不同的狀況,而得要調整想像、改動步調,當中有小組積極的跟著被攝者去六甲採買;也有小組拍到了意料之外的懷舊老照片;有小組訪到了極少開尊口的廟公;亦有小組得到村民贈送的水果點心。
然「當天拍攝當天放映」的課程設計對沒有影視製作經驗的學員們是一大挑戰,極限的腦力激盪、極限的製作時間,在在都考驗著小組的團隊精神,儘管如此,各小組還是快馬加鞭,從素材中挑選敘事主軸,結構並試圖說個故事,甚至部分學員還參與了「宣傳放送車」,跟著「紅莫妮卡」胖卡宣傳車巡迴村落,廣邀居民一同來看片。
在雨後的夜晚,在村落的空地,投影機的光打在露天布幕上,此時準備要放映的,是熱騰騰剛輸出,由學員拍攝剪輯的大崎的故事。從「大崎普渡二三事」中,看到了大崎的信仰及農作;「大崎故事2020」則是與歷史影像做對話,呈現此時的大崎與南藝;「大崎-尋找公厝」紀錄了前公厝的記憶;「大崎雜事」則從雜貨店出發,涵蓋家族記憶;「A KIM」一片則聚焦「家」,看到外配與社區的融入。雖然每部片片長都非常短,甚至沒有字幕、結構不完整、聲音不平衡,但足見學員付出的努力與投入,產出紀錄短片來呈現眼中的大崎面貌及人物故事。一同出席觀影同時也是被攝男女主角的大崎社區協會理事長陳凱利、村長陳延海及居民彭瑞琴(阿琴),更是給予許多精闢建議,對於學員的努力及態度給予肯定。
放映後,學員們還不能關機休息,而是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反思攝製過程的障礙與獲得,拆解影片的結構並思考修改方向,譬如陳品君老師便對比了「文字」與「影像」,建議學員在「理性」之外也要多點「感性」的成分。在這樣對話的過程中,藉由主動的述說、意義的釐清與相互間的提問對話,不僅挖掘了影片的不足與潛力,更頗析了攝製倫理和慣性思維,總結了忙亂緊繃又時程緊湊的一天的心得與感受。
▲學員分組並分工進行拍攝,此照為採訪村長關於「公厝」的記憶
過去的檔案與未來的檔案:檔案學
經過拍攝及放映的疲憊洗禮後,第三天的夏令營來到「檔案學」的課堂,從王明山老師全台獨家的「數位修復」課程,到謝侑恩老師「媒材與保存」的分享,提供學員一窺膠卷、修復、媒材等的廣大世界。作為全台唯一擁有數位修復課程的教育單位,媒體中心的專業知識、設備,打開了學員對影音媒材的想像與認識,而從「資料館學」、「常民影像」的觀點理解南藝大多年投入的影音檔案蒐集工作,以吳永毅老師的話來說,這種「擺地攤式」的實驗,容納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王明山老師實際演練數位修復的過程,學員們全神貫注地聽講
不教你/妳拍片,但教的是…
如同蔡慶同所長在開幕式所提示的,這是一個短期的速成營,但並非要學員有遠大的企圖心,而是在過程中應用創所所長井迎瑞所提出的「重返作為一種紀錄的方法」。經過三天密集且衝刺的課程,學員們也在結業式分享了雖然疲憊但收穫滿滿的感謝,更有許多學員表示想再次修改影片,重翻家中的老照片老影像,足見儘管時間短暫,但「尊重田野」、「保存檔案」的概念已如種子般植入學員的心中。
這場動員全所之力,包括紀錄所所有師資、畢業校友、在學學生們,並在夏令營學員的熱情參與,以及大崎村民的包容接納下所合力完成的夏日課題,是一場走出教室的參與式「共做」。營隊中教導的不是工具使用或結果導向的精美作品,而是心態、視野與思維,是合作、溝通與付出。相信學員們也都能帶著滿滿的回憶將經驗與沉澱,帶回並應用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或往後的生活當中。
▲頒發結業證書後的結業式大合照,學員們比出「8」紀念第八屆的「不教你/妳拍片」夏令營
陳姿吟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