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所、行為與材質

文、圖/方仕安  2021-03-15

  幾乎每天行經的南藝大校園及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館,從第一次踏入到漸漸熟悉,在這過程中對於場所感知的轉變,以及使用經驗的累積下,我們逐漸對於自己在南藝生活場域裡的各個空間,擁有不同的記憶、使用習慣以及感受等等。不管是長時間使用的宿舍房間,或是個人研究室的位置,還是短暫經過的走廊、樓梯,都建構起個人對於場所的想像,以及各種因素作用下,形成在此場所不斷循環的行為模式。

▲改造之基地大約在整個建築所館的正中間

  由南藝大建築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與場域‧結構‧行動組合開的「場所氛圍與情境塑造」課程,課程中我們針對建築所館二樓的一個半戶外閒置空間進行討論,並將此空間作為課程最後要改造的基地。基地大約位在建築所館的正中間,是城實組同學及老師去上課或到研究室必定會路過的場所,但大多只是經過,否則就是偶爾會有需要放鬆或是講電話時,才會在此閒置空間久待。

▲基地改造前現況

  為了更深入討論並了解這個場所被每位同學經驗後的感受,曾旭正老師要求大家透過拍攝五顆左右的鏡頭,來表現這個場所,並傳達這個場所給予自己的氛圍與想像。因為每個人在建築所館的使用頻率與使用模式不盡相同,有些人幾乎天天到二樓的研究室,有些人因為研究室在地下室,只有上課才會來到二樓,有些人因不是住在學校宿舍,不僅僅只有上課才來建築所館,而甚至是整個南藝校園。這些不同的行為,造就我們對於此場所不同的經驗與記憶。因此在看大家拍攝的影片時,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有趣的面向,雖然拍攝手法不同,卻有能產生共鳴的片段,有些片段則無法產生經驗的交集,卻也還是能透過影片去體會,或是有似曾相識的感受。

▲基地向外看到的校園景象

  接下來課程的幾個禮拜,大家開始著手於基地改造的前置作業。先是集合每個人對於基地的使用需求,接著共同討論出一個方案,並找來場域結構行動組的學姊,給予我們他在組上參與案子的經驗。最終討論出的方案,包含了能從建築所向外面向校園的吧檯桌椅,以及向內且相較低矮的討論桌椅,而老師希望我們能全部以尺寸2x4的松木角材來完成基地的改造。

▲大家分工丈量木頭並將需要的尺寸切割出來

  因為只能使用單一尺寸的角材,比起利用木板和角料組合而成的家具,在製作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細節需要注意。2x4的角材斷面尺寸是3.8x8.9公分,而一般角料尺寸最大大約是5x2.6公分,因此利用2x4角材完成的作品看起來會比較笨重。不同於以往在大學時的木工課程,大多是在木頭的接合處塗上白膠,再用釘槍將釘子打入木頭內,主要能固定木頭的媒介是白膠。這次的施作過程則僅僅使用木螺絲來固定木頭,因為木螺絲的體積較大,在考慮木頭的接合方式時,需要避免螺絲鎖在木頭的斷面上,會容易讓木頭裂開,也要確定螺絲鎖的位置,以防在鎖不同方向的螺絲時會讓兩支螺絲打架。最後因為螺絲的顏色為黑色,鎖在木頭上相當顯眼,因此在鎖時也要注意與木頭的顏色、位置的協調。

▲學姊示範在鎖螺絲之前如何將切割好的木頭固定的繁瑣過程

▲大家試著將相同的製作過程套用到不同尺寸的桌椅上

  木作結束後,我們將基地內的雜物清空,擺入木作完的成品,基地看起來比改造前明亮許多,也給人較易親近的感受。因為親手改造了這個場所,也讓這個場所給自己多了一層不同的感受,每次經過時便會多看幾眼。寒假後再回到南藝校園,雖然還沒有機會長時間使用這個空間,但相信改造後的空間,必定會再帶給人更多不同的使用經驗與想像吧。

▲基地完成改造後

 

方仕安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