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的歷史與記憶
文、圖/方仕安 2021-07-15
本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於去年協助官田區社子社區申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提供的第三期(109至112年度)農村再生計畫之補助後,今年5月核定通過生態類別的執行經費。在這期間為使執行期程順利,也先著手進行社子社區的生態調查,並藉由本組課程配合引入相關師資。計畫執行的內容包含水域及陸域的生態觀察、相關簡易用具的製作及成果的製作等。雖是本組與社子社區共同舉辦的,但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希望社子社區的居民能夠多加參與,並在觀察與討論之中,將社子社區的資源整合,找到適合社子自身發展的生存之道。
▲田調過程中居民拿出過去製作的簡易釣具
恰巧在5月中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於5/7試辦了第一場活動-青蛙釣具製作。此釣具源於居民小時候經常自製簡易的青蛙釣具,放置在水田裡,在晚上等待青蛙上鉤後,便將捕捉到的青蛙們拿去變賣,賺取零用錢。希望能藉由喚起居民的集體記憶來凝聚社子社區散落於各地,程度不一的社區認同,也讓社區的小朋友能透過活動了解以前的社子是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並從中找到樂趣。或許是宣傳不利,也或許是為了配合計畫執行而導致籌備不周,原先預定社區的長輩們能夠帶家裡的小孩一起來參與活動,雖然到場的居民不少,但居民是在活動開始後才陸陸續續進場,有些甚至是來看看就走了,小孩則是只來了一、兩個,且皆無製作釣具的能力。於是,筆者開始重新思考此次活動對於社子社區來說,是否合適。
▲活動於社子社區活動中心舉辦
▲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示範釣具製作
從梳理社區的歷史脈絡及盤點社區資源,到選擇適合運用的文本,並透過轉譯及選定方法,最後產出專屬於此社區的成果,也從中找到社區持續發展的方向。此種模式在現今不管是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等,都多多少少能在地方上看見,尤其在於歷史脈絡的梳理,並利用記憶或歷史的面向(包含空間、事件等)為主,以便更容易的動員民眾,本組此次舉辦的「青蛙釣具製作」活動就屬社子社區的記憶事件之一。不過歷史及記憶為何如此重要?筆者曾經被問過類似問題,但至今仍沒有能完全說服自己的答案,而對於此答案,就筆者的觀察現大概只能略分為兩個面向:理解及運用。
以筆者大學所就讀的景觀專業吸收到的觀念,或許是從一開始就被如此教育,在進入設計基地時,第一件事就是先了解基地的歷史發展脈絡,儘管不是第一件事,也絕對是必要之事。在這之中,了解歷史脈絡的目的在於,理解基地如何發展至今,在設計的過程中能夠避免設計的產出與地方格格不入,或是不符地方的使用。另外,歷史的文本也能作為設計的基礎,運用在設計方案之中,則多少能與地方的使用者產生共鳴。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或是其他空間專業,就能夠看到歷史的如何理解及運用。
除去大學四年景觀系所帶給筆者對於歷史的重要性的觀念,身邊也有許多對於歷史的不同見解。其中最為筆者信服的大概是歷史如何回應當代。相同的歷史或記憶事件及空間等,在不同的時代下,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與見解,甚至面對不同的族群又會是另一種詮釋及意義。因此歷史在當下應如何理解與運用,進而能解決當下的問題,或許是歷史如何重要的解答。
▲居民於當天活動的參與情形
回頭看「青蛙釣具製作」的活動舉辦,雖然理解了為何在過去社子居民會有此集體行為,但放到當下來理解及運用,若僅僅只是重現了青蛙釣具的製作方法,此記憶或許仍然停留於過去,實際上無法被運用也無法回應當下,且在面對社子社區的不同世代,或許也應採取不同的策略。不過此活動只是農再計畫的第一個活動,也僅僅算是社子社區營造其中小小的環節之一,此後記取此次活動的檢討,期望社子社區能有更好的發展。
▲其中一位同學的小孩雖不是社區居民也前來參與
方仕安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