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變學院!進學社區與南藝大共創計畫

文、圖/張凱婷  2021-11-15

  2020年,本校建築藝術研究所團隊透過臺南中西區公所媒合,協助由原進學里與大南里合併後的南門里所組織的臺南市中西區進學社區發展協會,首次向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案社區營造計畫:「進學社區開課中:共創展演計畫」。其概念為:「把社區變學院」,旨為在社區中找出潛在師資進行培力,企圖翻轉社造計畫習慣向外尋找講師的傳統方式,由居民成為社區的「種子教師」,讓社區猶如一所學院,與大眾共創、共學。

▲「疫情中不忘社造學習」線上論壇

第一堂課:疫情中不忘社造學習

  在2021年計劃獲得核准要正式開始執行時,不料遭遇了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的嚴峻情況,許多社區的計畫必須要大調整,而進學社區第一次提案就遇到這個難題。面臨如此挑戰,進學社區與南藝團隊還不畏艱難地舉辦了「疫情中不忘社造學習」線上論壇,由本校視覺藝術學院長,同時也是建藝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的指導老師曾旭正教授,帶領各社區夥伴討論在疫情中如何持續社造學習,而這也成為了進學社區最特別的「社造入門經驗」。

  論壇安排臺南市文化局社造家族的輔導老師,盧季邦老師和林祐聖老師一起與談。盧季邦老師以自身在成功大學的USR計畫經驗,分享他們如何在社區中數位進行社造活動,盧老師說:「社造online,需要以社區民眾所熟悉的線上工具,不然,就是需要思考怎麼給他們操作app的學習經驗。」以現況來講,則是以Line作為工具最為順利。致力推動公民審議的林祐聖老師,也將帶來他的經驗與社區夥伴討論因應之道,「我們需要去做一些人力科技上的協助及教導,提供誘因讓大家使用,但最重要的是透過持續地活動讓社區居民養成習慣。」林老師如是建議。曾旭正老師也強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反而能更清晰地活著,更想從事有意義的行動,讓「社區」有機會被重新看見。別忘了,全世界都在摸索、臺灣也是。

▲教案設計不會太艱澀也不會太輕鬆,使居民提升學習意願

不只是開與關

  為了使沒有社造經驗的進學社區,理解社區營造的功能以及參與其中可有什麼樣的收穫,南藝建藝所團隊不採先進行觀念灌輸的教學式培訓方式,反而直接讓社區夥伴直接參與藝術裝置的設計,邀請藝術家和居民共創,透過深入淺出的教案設計不讓居民在創作過程受挫,最後的完成作品也因有極高的參與度,大大地提升社區夥伴的成就感,除了學習新知,更有效提升大家社造的興趣。

  作品則是由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畢業的洪羕喆所設計的燈光藝術裝置,教案包括了動力裝置與光電概念,甚至也讓參與者接觸了Arduino程式設計,最終大家一起共創完成一件可依聲音大小改變燈光亮度的互動燈光裝置。除此之外,此件作品還辦理了命名投票,由參與者提案命名,廣邀市民投票選出最高票後,此件作品才是真正的完成,擴展了這件作品的參與性。羕喆為這堂課程取名做「不只是開與關」,真的為這件作品下了最好的註解!

▲社區夥伴正在嘗試Arduino程式設計

▲開心完成自己設計的燈光

  最終從330多票中選出獲195票的《進學之美,南門之光》高票成為這件作品的名稱。而《進學之美,南門之光》一作,目前安置在樹林街二段254號的機車停車場中,並於10月31日晚間舉辦燈光藝術裝置點燈儀式,邀請市民共同參與,展現藝術家與居民的共創成果。在夜幕來臨時,為晚歸的人們,綴上幾盞亮光。

▲燈光會隨著聲音大小而有不同的明暗效果,社區居民與燈光互動

▲里長為藝術裝置介紹導覽

回到自我觀察,發現陌生的美

  在完成燈光裝置後,南藝團隊還設計了一系列的社區觀察的課程,從日常生活中找出「形狀」,再討論關於自己的「顏色」,去設計成logo,有藝術設計專長的南藝團隊穆陸瑯,帶著社區夥伴找出里內的風景做成拼貼創作,雖然過程中不乏引導,但透過將這些照片剪下,再拼貼成創作,這樣的動作,又讓我們可以仔細觀察這些地方的細節之處,而又有了新的一層的體驗與發現。建築背景的羅嘉崴帶著大家去畫出「生活路徑」與建築之美,讓社區夥伴們從平面的發掘,擴展到立體層面的關注,探索出更多可能性。陸瑯在完成最後一次活動時說:「這一次我不要講太多,而是由你們來告訴我沒發現的美!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但被忽略的美,最後應該都要回到每人自我心中的認知,由自己去發現與定義!」參與計畫的社區夥伴淑貞女士表示:「經過這次的課程,真的讓我開始去注意一些平常沒注意到的景色,發現原來我們的社區有這麼多有趣的風景!」大力支持此次社造計畫的社區理事長,也是南門里里長蘇雅子女士也在受訪時表示:「里內有各種專業領域的人士,透過這次第一次執行社造計畫去挖掘出來,才驚覺自己鄰居原來也可以成為講師!或許把社區變學院有機會實現哦!」

▲社區夥伴以自己生活中的顏色與形狀所設計的logo

▲帶著社區夥伴上街尋找美麗的景色

▲拼創作成果「我的烏托邦」

▲讓社區夥伴自己去發現美景,並放入相框裡

南門的奇幻旅程

  完成進學社區的系列課程之後,還設計教案體驗課,主要是要讓參與的社區夥伴自行操作一次社區活動。第一次的主題是「聽故事,玩絹印」,邀請有豐富說故事經驗的黃碧華老師,為社區示範之後,再由社區夥伴自己辦一場說故事活動,而這場的主題是「聽故事,玩花布」,活動反應相當熱烈,也非常成功!

  雖然一開始社區對社造計畫還是矇矇懂懂,但開門見山的策略讓社區夥伴體會到了「社造可以帶來什麼」,或許是硬體裝置的實用功能,或許是參與活動後所學習到的知識,也可能是成果所創造的成就感、抑或是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引導,重新發現自己日常生活中有著更多有趣的事物,這些預設目標達標只是讓我們應證了這些執行策略的成功,但我們相信每個人,包括執行者在這之中所獲得的都遠遠超乎期待!宛如開啟了南門進入了一趟奇幻旅程。

▲社區夥伴執行了第一場自辦的「聽故事,玩花布」課程活動

 

張凱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