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口述歷史實踐方法與成果

文/劉喬銘 圖/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2022-01-15

  於110年10月15日舉辦的「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口述歷史實踐方法與成果」專題演講,配合本系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及管理維護補助計畫補助之「宗教性文物調查研究學程」,由本校藝術史學系黃猷欽系主任主持,邀請嘉義朴子日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俊哲,與本校師生分享地方文史工作者自身田野調查的口述歷史方法與成果,讓同學比較學術與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口述歷史時的異同,與會師生受益良多、加深認識口述歷史的各個面向。

▲陳老師以〈迷霧中的真理:文史・中醫・股票〉為題,運用過往的經歷,以不同角度探究史料

  博物多聞的陳老師以〈迷霧中的真理:文史・中醫・股票〉為題專講,內容不僅擁有文、史、哲豐碩的成果,亦結合老師學習西藥、中醫及金融投資不同於人文學科的不同觀點,將諸多口述歷史所得資料,代入問題意識,以邏輯推理建構跨學科的資料,呈現多元樣貌的地方文史研究成果。

▲分享研究文史的方法羽田調成果

▲以廟宇為例,說明生活周遭的場域也能是研究的對象

  學生藉由臺灣在地文史工作者認識口述歷史,以生活之所在連結跨時空的情感,實地走訪配天宮,訪問地方耆老以及廟公,透過訪談彷彿見證廟宇的建立與整修,調查在地宮廟特色與各尊神像,系統性地彙整耆老們的「穿鑿附會」使之形塑出屬於在地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科技與文史的跨域相應,以生物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說明廟宇的公、母獅子樣態相異之處;臺灣海峽,早期稱黑水溝,海盜顏思齊的航行路徑與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科學方式應驗。同時,環境與對話、習俗的研究,陳老師針對地方無形文化資產進行考究,透過觀察婚禮儀典,以女子出嫁習俗為例,訪問家中、社區的長輩們,分析結婚時的踩瓦、丟紙扇、潑水、跨爐等風俗習慣的緣由。以上諸多案例,陳老師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調查臺灣人民自小即接觸過的生活、地域、風俗,進行有邏輯與史料佐證的詮釋。

▲說明進行廟宇的研究,廟公、地方耆老見證過的修建與歷史,都是田野調查重要的一環

▲以林爽文事件進行地方文史調查,說明當時嘉義所發生之事

 

劉喬銘 | 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