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踏查之路——口述歷史研究經驗分享

文、圖/黃靖雅  2022-01-15

  110年10月29日舉辦「田野踏查之路——口述歷史研究經驗分享」為本校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開設「宗教性文物調查研究學程」之「口述歷史的方法、倫理與實務」課程講座,由黃猷欽副教授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吳中杰副教授與學生分享有關族群研究的課題,拓展學生對口述歷史研究的視野。

▲在口述歷史研究中,受訪者本身佔有一定重要性。因此吳副教授以「受訪者所說的話是否一定可信?」為開場,引領學生思考研究口述歷史所面臨問題

 

▲解釋全世界的語言都可透過國際音標念出,讓學生理解語言學的研究內容為何

  首先吳副教授以「在鄉下隨便找耆老訪問,他講的話可信嗎?」為引言,帶領學生思考並討論有關研究口述歷史的問題。進而提到各學科皆有其所屬的研究方法,並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修課為例,以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與語言學的四種學科討論其研究方法優缺點,而這四門學科研究方法恰好也適用於口述歷史研究當中。歷史學不只確認文獻所記載內容是否正確,也須針對文獻的不足進行考證與補充,但缺點是可能只求於文獻正確與否,而不會深入思考撰寫者寫作目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則是由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提出應仿照自然科學的研究,藉由科學測量或統計方式研究人的行為,因此在方法上會有許多尺度測量問題。採問卷形式進行訪問,如客家認同量表,雖然可透過拆解問題得出數據,但因研究者往往將問題拆分詳細,如「你是客家人嗎?」、「你會說客家話嗎?」、「客家話是你感興趣的語言嗎?」和「你以會說客家話為榮嗎?」等問題,造成受訪者在填寫問卷時會覺得問題似乎過於冗長且無太大差別。人類學則強調鉅細靡遺的民族誌(Ethnography)紀錄,此方法是受到西方帝國殖民歷史影響,為了理解殖民地的人事物,需透過田野調查進行紀錄,然而此方法不足處為正因過於關注單點,而脫離整體歷史脈絡發展。語言學研究關切在音韻形式的記寫與精準,但過於追求形式則導致忽視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故吳副教授結合自身研究經驗,歸納六點與學生分享,包含多觀察人群活動、注意訪問場合與性別、如果受訪者的知識不是由自身經驗獲得,要重新考慮採訪的必要性、需要理解受訪者的人際網路有限,因此也要適度參考文獻,此外也強調除受訪者外,第三方意見也需一併傾聽,並多方驗證說法才用於研究中。

 

▲歸納自身研究經驗,強調口述歷史不能一昧聽信受訪者說法,需多方驗證後才可用於研究中

 

▲吳副教授解答學生提問,說明當採訪者身旁的人會影響訪問時,需透過對話技巧將話題掌控權回到己方

 

黃靖雅 | 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