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凍選!

文、圖/林美秀  2023-01-15

農業的母親之河 – 濁水溪

  「長長的溪,濁濁的水,從南投流出彰化平原,全長186公里,溪水帶著土沙,濁水溪是伊的名,日本時代以南種甘蔗以北種稻米,也是台灣天然和人文的界線,聽阿母仔咧講起,伊講彰化平原的稻子是用濁水溪的水來飼大欉,住在彰化平原的囝仔嘛是喝濁水溪的水來大漢~」- 農村武裝青年《濁水溪出代誌》。

  日據時代莿仔埤圳開鑿,1911年濁水溪堤防興建,人們有了莿仔埤圳可以引充滿養分的濁水溪灌溉,養育出溪州優質的米、芭樂、番茄與小黃瓜等等農產品。

  維繫著農田生存的莿仔埤圳在中科四期的中期用水計畫中,調用了農業用的水資源,農用水改為來四天,停六天,農業用水變得嚴重不足,沒有水就沒有田,沒有田就沒有糧食,農民勢必只能被迫抽取地下水來補農業用水的不足。彰化是台灣地層下陷嚴重的縣市之一,若農民抽取地下水,會造成彰化地層下陷更加嚴重。因此引起農民與關注溪州這片土地的人起身抗議與成立自救會,經過許多努力,中科在第二階段環境評估中承諾了要轉型低用水、低排放產業。

  在經過這次護水行動過後,原本護水的人也持續關注著在溪州各種議題,這些團體在溪州不斷根據不同類別的議題而有不同組織去應對,在溪州共同努力創造新機會與發展。本組(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利用「弗克思課程吧」計畫並結合「建築創作演習」課程,邀請到城鄉思維實踐組的畢業學姊、泥好田有限公司負責人巫宛萍老師來帶領我們實際走過他們所駐點的農村,藉由一整天的校外教學讓本組研究生更了解如何走進社區並帶來創新的方式。此篇內容以彰化縣溪州鄉,針對不同個人或是團體所經營的經驗為主。

▲在黑泥季視覺海報前合影

▲巫宛萍講師解說純園生態,此為模仿鼴鼠,了解生物特性

 

「一隻烏毛雞,騎黃牛背上」- 純園

  純園位於溪洲鄉圳寮村,是詩人吳晟母親耕作的田地,吳晟母親過世後,為了紀念母親而創立之生態樹園,在2000年的時候,吳晟在林務局平地森林推廣的計劃下,將這兩公頃田地不種稻米,改為種樹,尤其是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樹木。

  「一隻烏毛雞,騎黃牛背上」這是詩人吳晟為了方便記住在純園種植的台灣原生物種而寫的一句口訣。此口訣順序的樹種依序為:烏心石、毛柿、櫸木(別名:雞油樹)、黃連木與樟樹,在純園分區種植這五種樹種。後來以樹林為中心,鼓勵周圍農田的農民一起來友善種植稻米,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成立了溪州尚水米,持續推廣友善的種植方式,以合理的價格跟農民契作,讓農民有安心種植的環境,能專注在提高米的品質,不用擔心農產品銷售端的問題。友善耕作的環境,生態孕育出豐富多樣的生物,讓這片土地的環境,越來越好。

  位於純園旁的粟米草生菜園也有相同的理念,。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凱鴻農夫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種生菜。走進他的田就看見綠油油一片,蝴蝶與小蟲在花草間飛舞,有些雜草都要長得比生菜高了。凱鴻農夫不除草,讓草跟他種的菜共存,會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考量到生態環境的關係,不噴除草劑。第二是凱鴻農夫希望要是有家人朋友來到他的田時,可以隨手就拔起他種的菜來吃,不用擔心有農藥或是除草藥劑的問題。第三是不除草可以幫助土壤保濕,不會讓土壤中的水分蒸散,也可以減少灌溉用水的量。

  凱鴻農夫一邊介紹,一邊採摘生菜讓我們試吃看看,我們吃過後發現這裡的生菜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的菜有菜味,凱鴻農夫就分享說有人嫌棄這菜味太濃了,不會想吃,蠻可惜的。現在的人味蕾長期浸沉在快速生產與在過多化學藥劑種植的農作物中,吃著沒有菜味的菜,都要辨別不出甚麼才是好的東西了。

  要種植出與草共生又健康美味的菜,從翻土、種植菜苗、澆水等等都只能靠農夫自己一步一步慢慢來,每株菜都像農夫的孩子一樣,被他悉心呵護長大,長成鮮甜甘美的蔬菜,讓消費者可以無負擔的吃下自然的美味。

  2018年,基石華德福組成自學團,以樹園為學校,讓孩子們有更好、更接近土地的環境學習。不同於台灣教育體系的華德福學園,是自1996年引進台灣幼教界,並非教導孩子如何應對考試,而是鼓勵孩子親近自然、重視孩子的創造力、強調孩子的學習節奏、看重藝術陶冶。在這片悠靜的台灣原生種樹園與遼闊的黑泥田野間,成了孩子們接近大自然最好的場域。

  在純園內可以看見樹屋、竹屋、土造屋等等多種材料搭配組成的空間,也有孩子們做的土屋,牆上有他們做的創作圖案,讓來上課的孩子可以用五感體驗自然場域。我們在一個竹屋稍作休息,就可以聽見來自大自然多種感受,有風吹拂過肌膚的感覺、聽得見鳥叫蟲鳴與樹葉颯颯聲、看的見陽光照射穿透過樹林變化萬千的光影、聞的到自然的味道還有隨手可觸碰的各種自然物等等,讓孩子可以探索、引發豐富的想像力,激發無限創造力,同時也將友善環境的理念,透過這些孩子持續傳承下去。

 

▲巫宛萍講師解說純園生態,此為毛柿種子

 

▲粟米草生菜園環境

 

▲同學現場品嘗現採生菜

 

▲純園小樹屋

 

▲純園竹屋可見多種材質組合

 

老屋營業中!- 旺來院子、大圳屋

  在溪州街仔上的美術館 - 旺來院子,是由原生整合環境設計主持人溫玉瓊(怪獸)建築設計師買下來改造的。原本是一間住宅,發生過火災,怪獸買下房屋時屋況並不佳。怪獸對這裡的構想是,這裡成為溪州一個公共區域,一樓規劃展覽區、孩童嬉戲區及友善廁所,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展、散步、發呆;二樓現在是展覽區域,未來可能是共享辦公室。還有一個新建的木閣樓,除了引導氣流循環之外,未來也可以滿足住的需求,有做為住宿的空間。透過老房子修復的過程,讓傳統民居建築不只有被拆除重建的命運,還可透過修復讓老房子重展新生命。

  怪獸提到大家慢慢在地方創造出媒介展現出地方的故事,使大家知道“我”是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知道且展現“我”是誰呢?必須了解自己家鄉土地的故事,你就會知道自己出生的背景,從何而來。

  離開了旺來院子,接著巫宛萍老師帶領我們來到水圳旁的老屋-大圳屋。大圳屋在1968年完工,原屋主是溪州糖廠的牙醫,在當時的溪州農村裡,此建築簡潔的設計風格顯得大膽前衛,在很多細節上有設計的巧思。閒置一段時間後,原屋主的後代交給地方協會整理與修復,並思考未來利用的方向。

  現在大圳屋作為住宿空間使用,巫宛萍講師分享他們一直很希望有住宿的空間,這樣可以留住來溪州的人,大家來溪州遊玩也不用趕著一天,可以有一個過夜的地方,讓遊客可以調整步調,慢慢深度體驗溪州的文化脈絡。另外溪洲地方團隊在需要人力資源時,像是請專業授課講師或是協力夥伴來溪州時,住宿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大圳屋讓老屋可以再被使用,也解決在地團隊頭痛的問題。

  旺來院子與大圳屋的案例都可以讓我們看到他們努力讓溪州被更多人看到,透過這些有故事的房子,找出這些老房子的故事、歷史的照片,找到老房子的文化價值 。透過老房子舉辦展覽活動、市集、座談會、美學展等等,對在地進行擾動,傳遞在地歷史文化,解開農村刻板印象,讓人們看見美好的在地價值,更有機會從老屋提供住宿點,吸引志同道合有共同理想的人們一起加入及進駐。

  此次走訪溪州,可以看見地方團隊努力的經驗,也引領我們去思考在農村發展可能發生的困境、地方工作者如何從中思考地方發展的方向與團隊的定位等等,有很多地方都讓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經驗,未來在投入社區時可以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最能觸動人心的,就是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種種故事,不管是過去的歷史、現在發生的或是未來期待它發生的,都是很真實的事情。若是要發展地方就必須展現自我,要了解自我,才能走向符合每個時代期待的發展。

  

▲溫玉瓊建築設計師解說旺來院子空間環境

 

▲旺來院子二樓空間環境

 

▲巫宛萍講師在大圳屋大廳解說大圳屋的故事

 

林美秀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