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各方-南藝可食地景計畫

文、圖/張凱婷  2019-10-15

  在台南藝術大學裡,這陣子出現了許多可愛的栽培箱散落在校園各處,每個栽培箱內的植物都不同,造成了南藝新的地景風貌。 

  這是由本校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師生共同發起的「愛在各方-南藝可食地景計畫」

緣起:

  一、 以可食植物栽種讓各系所師生產生互動關係,並於校慶時能將種植蔬果花分享給彼此,增進校園師生交流。

  二、 未來能將栽培箱分享至學校鄰近社區長照中心,以園藝維持、提昇老人身心健康、日常成就感。

  三、 學校與鄰近社群,如農夫、里民等藉此計畫,延伸活動交流。

目標:

  一、 讓南、北校區、各個學院的系所有所互動產生連結,彼此的關係更為緊密。

  二、 藉由此次計畫活動發展為更長遠可食地景規劃──校園農場,提供校園師生糧食場所。

  三、 藉由此次計畫,觀察校園環境經營管理問題,調查分析校園資源,營造校園環境教育場域。

  四、 環境教育發展,未來農場在生產有所效益外,環境教育成為永續校園發展。

  簡單的來說呢,我們會分發栽培箱、種子/苗還有操作小手冊給有興趣的人,並辦理種植工作坊,教大家種植基本常識,推廣食農教育,讓大家能吃自己種的食材!

  栽種的植物希望大家在校慶成果展時(11/19~11/21)一起拿到北校區大草皮,現場會有料理餐車攤位,讓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種的菜,一起享用料理後的美味菜餚!

  在9月26日時,我們辦了第一場栽培工作坊,邀請了長期研究並實踐的自然農法、秀明農法的農夫,身為八田綠色農莊、農家院子的負責人—佩雲姐,在建築所二樓研究室為我們講解基本的農業知識。

▲當天許多社區民眾和南藝學生呼朋引伴的到場學習,並一起製作毛細植床法的栽培箱。

▲毛細植床法圖解(wicking bed)(陳建泰先生提供)

  種植盆器底部設置儲水層(容器),藉由毛細現象,水會逐漸往上層乾燥的土壤移動,提供植物利用,減少從上方澆水時的水份蒸發與土壤硬化問題;儲水容量大的話,亦可以減少澆水次數;解決長時間沒人可澆水的問題。

 

▲大家一起利用簡單可取得的材料布置自己的栽培箱。

 

▲填上土壤並播下自己喜愛的植物種子。

  第一場栽培工作坊圓滿結束,大家心滿意足地帶著自己製作的栽培箱回去,放在環境條件適合的地點,並耐心等待種子發芽。

 

▲過了一兩周後,看來大家的植栽都順利地發芽了呢!(此為一宿陽台)

  對於此栽培法有興趣但錯過工作坊的人不用擔心,歡迎聯絡我們,希望大家能在各個地方不管是都市或鄉村都可以吃自己親手栽種的菜,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了解農業與生態的關聯性,將食農教育實踐在生活中。 

 

  有興趣了解此計畫與參與相關活動請關注城鄉實踐組FB:

   

  

張凱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