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阿嬤家」

圖、文/洪郁心  2017-12-15

 

【USR】乍聽這個名字,常使人摸不清是一個什麼樣的空間,它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繁華村,兩千多人的村落不算小,加上鄰近的繁榮、繁昌、繁隆三個村落,共有近萬民村民,係為當地一個熱鬧的據點,也就是屏北地區耳熟能詳的「番仔寮」。

  初回到故鄉,我們暫拋難產的論文,動手整理兩分多大的庭園與空屋,邊討論如何稱呼這裡,「在,繁華阿嬤家」就這麼誕生了。我們希望在這空間如同住在另一頭的老奶奶具有豐沛的生活智慧並活「在」當下。 

▲樹下的活動空間

 

▲通透的閒置屋舍慢慢有生命力

 

  成立不到一年時,我們嘗試辦理手作編織課程,以網路的力量號召了屏東、高雄甚至是臺南的學員,但卻沒有一位當地居民參與。活動回饋儘管正面,仍讓我們有些落寞,因而去思考能為這個村莊扮演甚麼角色。

▲「自己的茶壺自己背」手作編織課,意外的吸引來自各方的朋友,卻沒有半個村莊內的人。

 

  我們招募起藝術換宿,收留環島旅客,進行相對冷門的講座、藝術課程,參加社區領袖配訓課程,想藉此機會認識村莊組織領袖。 

  ──挑戰辦一場都是村民的活動吧! 

  開啟了這念頭後,我們拿著活動宣傳單,登門拜訪村長、社區理事長、教會、飲料店和街坊鄰居,因為大家對我們實在太陌生了,比起談合作案,純粹參與活動或許較為輕鬆。那次活動加入了支持回鄉的青年村民、有興趣的村民與湊熱鬧的村民。過程中,我慢慢地感受到他們是為何而聚,看村長騎著機車來關心打氣,看支持年輕人的長輩,領著祖孫三代一起參與的民眾,其中也許僅有數個是對課程有想法的人,這些人正是我們企圖挖掘的,例如因為喜歡安靜而無法融入以往社區活動的鐵門店老闆娘、冰店夫婦與剛回鄉休息準備再出發的年輕人。  

 

▲一場都是村民的手作課-洋蔥染布

 

 

▲一場都是村民的手作課-延長課程製作時間,增加作品的可看性

 

  以效益來看,找尋有個性招牌的店家拜訪,似乎比找組織領袖更有價值。其中繁華教會的課輔班意外成了活動重要班底,牧師夫婦期望給予孩子不同課程,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村莊孩童的家庭問題,逐步籌備親子課程。 

▲親子課程-檳榔椅

 

▲親子活動-檳榔椅製作2

 

  「在,繁華阿嬤家」不急著輕易定位,未來的我們繼續嘗試各種空間使用的可能,並等待充滿有趣點子的夥伴加入。 

 

▲寬闊的草原,帶來許多想像。

 

 

洪郁心|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公開徵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大崎通訊電子報〉於每月15日發刊,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編輯室信箱:em1122@tnnua.edu.tw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