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類所在IN HERE 尋找南藝的味道與風格

圖、文/劉怡君  2018-01-15

  2017年12月25日到2018年1月4日,三個大展櫃搭配著溫暖黃燈的主視覺現身在圖資中庭大佛前,吸引校園師生駐足互動,也造成了許多回響。

 

  起初決定在學校策展是因為課程的緣故,而策展團隊(以下稱我們)才剛成為學校新鮮人,對於「南藝」沒有那麼熟悉,校園的廣大也使我們很少有機會和其他地方有所接觸,這樣的我們如今是否是「南藝」的一份子?究竟在南藝「幾類所在」生活與學習的人大多有著什麼味道?什麼風格?而南藝人又呈現給外界怎樣的情懷呢?

  上述問題引起我們探討的興趣,便決定一同找尋南藝大「幾類所在」的故事與味道,展覽名稱為台語「這個地方」的諧音,也就是「幾類所在」。透過展覽中參與者留下的互動文字,呈現出的生活故事、情感、創作、隻字片語來堆疊南藝人的風格與味道。

▲上圖(左)南藝師生的互動文字(右)透過感受貼紙看出南藝人對各處角落的情感。

▲上圖(左)18個故事箱,利用照片與文字讓參與者主動打開對自身有情感的箱子,並寫下便條互動。(右)展櫃上面的主視覺燈箱,白天夜晚都散發出溫暖的色澤。

  原先我們在企劃書中填寫預期效益的量化指標:感受貼紙為100人、所在故事便條為50人;最後卻結算出:感受貼紙為233人、所在故事便條86人,並且持續增加中,超出預期所想。這個展覽似乎為南藝人提供了抒發情感的平台,大家勇於互動並且樂於分享,表達自己對其生活空間的感受與想法,有對自我的期許、有對人事物的看法、有人則利用便條聊了起來,等等……這些互動都讓展覽更具意義。

▲學生與「幾類所在」的互動情形。

  最後,我們追尋的南藝「幾類所在」的味道與風格到底是什麼?是感受區所呈現出的憂鬱與快樂並存?或是故事區中對自己和其他人事物有著期許或是情懷?透過此展覽不僅瞭解南藝大不同群體之間的共鳴和差異,也得以重新思考自身與南藝大的關係。

  如今再問南藝「幾類所在」的味道和風格,我們相視而笑不語──其實每個人心底深處早就有個答案了。

▲策展團隊左起蘇吏亞伯、管書賢、劉怡君、陳婉佳。

 

劉怡君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公開徵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大崎通訊電子報〉於每月15日發刊,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編輯室信箱:em1122@tnnua.edu.tw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