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誌影像工作坊:芭芭拉·艾菲

文/黃櫛欣 圖/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2018-01-15

  民族誌影像工作坊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以下簡稱紀錄所)主辦,在10月下旬邀請來自德國的視覺人類學者芭芭拉·艾菲(Barbara Keifenheim)至紀錄所授課,帶領學生領略視覺人類學豐富多采的世界。

  本次工作坊邀請的講師──芭芭拉·艾菲,1946年生於德國Koblenz,1982年取得法國巴黎Sorbonne大學民族學博士,1999年獲得柏林Free大學的Habilitation資格,精通德、法、英、拉丁、西班牙、Kashinawa等語言,並在歐洲與中國各地有豐富之教學經驗,自1977年開始迄今,以祕魯的卡什那華人(Kashinawa Indians)作為田野對象,除發表多篇視覺人類學的學術論文之外,亦製作有多部相關的民族誌影像。

  此次工作坊分三天舉行,第一堂為「感官人類學」,由芭芭拉放映自己的作品,並分享以卡什那華人為對象,20幾年的田野經驗;第二堂關於「感知的危機與展演紀錄片」,藉由放映幾部手法另類的紀錄片,帶領學生討論這類紀錄片的問題意識與改變;第三堂課為「企劃與製作」,由紀錄所同學發表自己的紀錄片提案,再由芭芭拉給予回饋與建議;第四堂課則是「感官之觀察」,至臺南六甲夜市進行移地教學,指導學生如何在不攜帶攝影機的情況下,進行感官觀察。

▲「感官人類學」:芭芭拉老師放映自己的紀錄片作品。

▲「感知的危機與展演紀錄片」:芭芭拉老師授課情形。

▲芭芭拉老師與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師生討論「企劃與製作」之課程進度。

▲「感官之觀察」:至臺南六甲夜市練習感官觀察夜市文化後,回到教室分享與討論。

  工作坊以人類學觀點切入,帶領學生了解在進入田野現場時,該如何以更全貌的觀點來觀察被攝者及其所處文化脈絡下的關係。更透過實際練習,學習使用五感觀察周遭環境。相信學生未來不論在田野調查或拍攝過程,都能更敏銳的覺知自身關注的議題。

▲芭芭拉老師和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師生合照

 

黃櫛欣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資料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公開徵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大崎通訊電子報〉於每月15日發刊,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編輯室信箱:em1122@tnnua.edu.tw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