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之旅─樂齡故宮南院參訪

文/ 陳詩雨 圖/藝術推廣處 採編/ 藝術推廣處  2018-11-15

  每次跟隨樂齡學員上課都會有不同的驚喜,看似前去帶領、協助學員,實際上收穫更多的是我們。

  對於歷史有著濃厚興趣但卻一知半解的我,一聽到樂齡學員們要到故宮南院參訪,問我是否能陪同時,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從那天起便一直期待校外參訪的到來,這次由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的曾信傑副教授帶領11位學員前往故宮南院參訪,一行人集合完畢便浩浩蕩蕩地從學校出發。一路上學員難掩興奮的情緒,讓我回想起青春時期的校外教學,原來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於「校外教學、出去玩」等等的關鍵字,總是會在臉上反映愉悅的心情。

▲圖為學員與曾信傑教授於故宮南院合影

  出發時一路順暢,除了學員們高度配合,買票與借教室也十分順遂,但莫大的白紙似是非畫上一筆才顯得精彩:原本第一站是乾隆皇帝展區,我們卻莫名進入了《織路繡境穿重山─台灣原住民族服飾精品聯展》這展區,當下很是彷徨,但曾教授就像沒事一樣,微笑著帶領學員瀏覽這個事前未知的展區,講解原住民分布、圖騰及刺繡,讓我們見識到學識經驗豐富的人,遇到任何題材與突發狀況更能靈機應變 、化險為夷。學員跟教授的互動熱絡,而驚喜總藏在〝上課發問時〞,看學員們各個經綸滿腹,搶答的速度讓我們這些離學生年代較近的年輕人無地自容。

  副教授講解到大部分原住民服飾都是利用天然物質來製作,例如動物皮、貝殼、魚皮、獠牙、金屬,甚至還有香蕉樹,而染布也以大自然可取得的材料為主。在南藝樂齡的藍染課程,也有提到原住民使用這種技巧,但因時間有限,藍染老師仍使用了化學材料,若按照原住民的自然手法施作,一件衣服必須要耗工幾十次才能完成並染成深色。看著展示的原住民服飾,學員昭茂大哥開玩笑地說:「在沒聽講解之前,就算家裡有這些布,只會覺得是菜市場買的,完全不會猜它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確實,在聽講前只覺得是一條布、一件衣服,從沒想過製程如此繁雜,這堂課不僅能吸收原住民的知識,還能延伸思考:手工製品所耗費的人力成本相對較多,所以會反映在價位上,不只人力、材料,甚至還有創意,讓我更加敬佩擁有這些專業的人。

▲圖為配戴傳統飾品及服飾的泰雅族女子

  接著我們回到特別展覽《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與包裝藝術》,據說乾隆是個愛好古董的人,熱愛鑑定、品評史物,也收藏了非常多的物件,有繡珍般的蒔繪母雞盒、浮水石、紫檀木鑲竹絲轉盤格子等等,尤其以後者最為經典,工匠的手藝精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細節一樣不少,十元硬幣大小的抽屜打開,還有一幅卷軸,何謂鬼斧神工,就是在形容這些工匠!乾隆有個〝破壞文物〞的特殊癖好,凡是鍾愛的藝品都會刻上詩句以表自己的喜愛,所以在展區看到乾隆的收藏文物,大部分刻滿了感想。這歷史課本不說的事,我來到博物館才發現了。

▲圖為紫檀木鑲竹絲轉盤格子

  下午很榮幸邀請到一位資深的導覽老師,與副教授一起帶著學員認識故宮南院。來到《旭日初昇─嘉義史前文化展》,入口處有一堆石頭圍起的正方形區域,老師問:「大家覺得這些石頭堆砌的正方形有什麼作用呢?」答覆的聲音此起彼落:「溫泉?」、「儲藏室!」、「澡盆!」、「床。」當答案一出:「它其實是個石棺。」大家才恍然大悟。這過程在我眼裡霎是有趣,〝創意〞這件事真的是很耐人尋味,未被束縛在框架裡時,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但如今不會有人覺得那方形區域是石棺以外的東西了。緊接著是一些關於石器時代的器具,石刀、石鏃、石鋤等等,過往在歷史上所讀過:「毛利人的祖先其實來自臺灣原住民」這句話向來缺乏實感,親眼見過歷史文物後,「歷史」瞬間變成了「史實」,震撼著我的感官。

▲圖為展區石器觸摸體驗區

  第三個展區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佛教在臺灣的普及度及接受度是很高的,學員們對於相關文物也明顯較感興趣。佛教起源於印度,隨王朝統治階級的推廣及商旅往來,日漸傳至亞洲各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清朝康熙所留下的《龍藏經》,相傳親眼看過它後能有七世的福氣,讓人迫不及待想目睹《龍藏經》的廬山真面目。經老師講述,此經的每一個字都經過加持,由師傅用金逐字寫下,共108函,每函300至500葉不等,每葉約500字,令人不禁讚嘆當時擁此技藝的工匠,將字寫得如此優美。如今我們有機會親眼目睹,正是因為《龍藏經》的珍貴且神聖,讓它被鎖在深處,連皇帝都不曾看過,或許因此才有傳說看過之後能得到莫大的福氣吧!

▲圖為《龍藏經》真跡

  展區《玉見亞洲‧院藏玉器展》包含了瓷器、玉器,其中瓷器大概就屬青花瓷最有名氣。在認知中,瓷器的運用都以碗、盤、杯為主,沒想到竟會有如此特殊功用的瓷器─剃鬚盤,顧名思義是剃鬍鬚專用的,普及於17至18世紀的歐洲理髮廳,器皿的凹口用來放置下巴,盆則是用來接水接鬍鬚;玉器展示亦有令人讚嘆不已的作品,老師請各位學員仔細觀看玉器,才發現每個玉器上都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是因為先前提及的,乾隆喜歡在收藏上刻詩詞,而刻這些詩詞當時是對罪犯的懲罰,因為每個玉器僅只一個,所以沒有刻好的下場即是人頭落地,這些玉器上如機器雕刻般的完美,背後故事卻讓人不寒而慄。

▲圖為剃鬚盤及刻有詩詞的玉器

  最後我們來到《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區,這裡陳列了各式各樣的茶壺、茶杯、茶罐,更有專門拿來喝奶茶的奶茶壺具,亞洲的品茶文化歷史悠久,且每個年代、每個地區的品茶方式都不盡相同。其中最讓人喜歡的非喫茶室莫屬了,像日式和室般,可以想像被榻榻米的木質色調擁抱、月光倒映在杯裡、與喜歡的人們邊品茶邊聊天,是多大的享受阿!原來茶能衍生出這麼多的國家風情與故事。

▲圖為清朝康熙時代各式茶罐

  參觀結束後,我們在博物館新加坡展區拍了團體照,期間沒有學員在返回學校途中喊累,參展時也從頭站到尾,每每跟著他們的腳步,都會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進步空間,當了一天的小跟班,更讓我加深這些感受,謝謝樂齡大學讓我能自省何謂「學習」,在態度、身體力行、發表意見以及充實自我等等,雖然是學員們來上課,卻也讓陪同的我上了一課,謝謝。

▲圖為第五期樂齡學員與曾信傑教授、解說老師合影

 

陳詩雨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