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識之詩」──藝術史作為認識世界的方式
文/施友傑 圖/藝術史學系 2019-05-15
▲展覽主視覺圖,本展覽將於5月15日,於圖資大樓四樓藝史新空間開展_圖片由策展團隊提供
前言
在當前的藝術環境裡,「策展」早已成為一個熱門的議題。藝術史學系博物館學組的學生,一定會接觸到「策展與詮釋」之課程。此課程涵蓋藝術史研究、當代藝術評論與博物館學等專業。而即將開幕的「藝識之詩」,即是修習該課程的藝史系104級學生們一學期的修課暨成果展覽,展示他們四年來對於藝術史學、博物館學等雙專業的理解。
「什麼是藝術史?」這個問題,應該是多數藝術史學系學生在求學階段,需要不停地回答身邊親友,同時自身也不斷思考的問題。簡單來說,藝術史是一門研究藝術作品脈絡與發展的科學,從作品風格、圖像、形式出發分析、研究作品,由此理解藝術家之於時代背景文化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與關聯。這種以藝術作品為核心、以藝術概念及展示手法為實踐對象的辯證過程,便是此次展覽想呈現的重要內容。
展覽作為傳遞訊息的載體
展覽作為一種載體,用來傳遞訊息、生產知識以及分享情感,每一個展覽都有其目的以及欲傳達之內容,而策展作為一種展產生產的手段。藉由策展過程,形塑從主題、論述、物件、空間等展覽相關之事務。這一次的展覽「藝識之詩」,是由藝術史學系104級博物館學組學生所策劃的一檔展覽。
在一般的展覽中,必然對將展出的作品或物件進行相關研究,尤其在藝術展覽裡,更牽涉到藝術史研究專業與能力,藝術家藉由藝術作品所乘載的訊息,則會在研究過程中,漸漸的被挖掘發現,而策展即能將這些不可見的概念,視覺化在展場空間中,提供觀者沈思其內容。
天使在針尖上跳舞
在這次的展覽中,以藝史新空間以及藝術史學系外的紅木古床為兩個主要的展區。展覽以中世紀神學家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 1225年-1274)提出的哲學問題──「究竟能有多少隻天使在針尖上跳舞呢?」(How many angels could dance on the head of a pin)切入。並以聖像、天使與光為主要展示要素,以抽象方式搭建了一座哥德式教堂來形構展覽空間與氛圍。
在展覽中,究竟有幾隻有幾隻天使,想必不是這個展覽的重點,而是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角度來理解以及回應此提問。就如同阿奎納從神學的角度來回答,或是後來有物理學家從科學的角度回應這個提問,時至今日,這個提問已經延伸出了許多不同解釋與觀點。
在第一展區中,策展團隊以象徵性手法來呈現葬有阿奎納的雅各賓教堂。這座教堂內使用了卡羅·克里韋利(Carlo Criveil, about 1430-1494)繪製的阿奎納的畫像,模擬了阿奎納在教堂中佈道時的場景,展場中佈滿出自手抄本的天使,策展團隊藉由這樣的展示手法,來表達對於「針尖天使」概念的想像,以及與神學之間的關聯。
▲策展團隊模擬了雅各賓教堂的空間,並透過光與天使圖像強化其宗教氛圍_圖片由策展團隊提供
同時,藉由光線將觀眾目光聚焦於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繪製的《聖像畫》(God the Father enthroned)上。喬托的作品象徵了西方對於「創造力」的認知,從中世紀主張上帝造物的唯一大能,至文藝復興起轉而認可藝術家等同於造物者的創造力。透過此展區的呈現,將不同時空脈絡下的觀點以及藝術作品,整合於特定空間之中來表現其概念。顯露了展示手法重要功能,是以「物」為核心,通過藝術史對於藝術品概念的探究,使不可見的概念成為可見;而圖像研究可以憑藉空間與物件之間的連結,體現歷代對於某一概念的各種詮釋。
▲圖像來源出自於中世紀手抄本之中_圖片由策展團隊提供
穿越夢境而來的贈禮
第二展區進一步展出藝術史研究對於藝術作品的觀察與分析,策展團隊拆解義大利畫家佐丹諾(Luca Giordano, 1634-1705)的繪畫作品《所羅門王的夢境》(Dream of Solomon)。佐丹諾善用強烈的光影效果、捲成旋風般的人物製造畫面動感,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表現手法,藉由強烈的光影效果與人物動態,劃分出不同場景與畫面結構。
對於該如何呈現這樣的觀看過程,策展團隊選擇利用放置於圖資大樓四樓藝術史學系辦公室外的紅木古床,將古床原先的空間,轉變成一個立體劇場的形式。藉由畫面中光線的路徑,將畫面拆解為左上及右下,以便於觀眾更能瞭解一件藝術作品如何被組成,而藝術家又如何將相關的元素串聯而成。策展團隊藉由在古床上重新呈現原先的平面畫作,不僅象徵《所羅門王的夢境》的典故,亦透過展示手法賦予古床連結今昔的另一種可能。
藉由展覽,再次賦予物件新的意義,而其背後的關鍵是透過相關研究的建立,以及策展概念的介入。從藝術史研究的專業,抽絲剝繭,層層檢視、對照比較、分析歸納,儘可能理解藝術作品的完整意涵,並透過博物館學的展示,提供不同的層次與角度來觀看及思考。如同《所羅門的夢境》與紅木古床,通過相關的研究以及展示手法,重新定義了兩者之間的關係。
結尾
在當前的藝術環境中,展覽已經了相當重要的訊息載體,而策展也成為一項重要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而展覽的可觀看、可經驗以及可接觸性,使得展覽如同一件藝術作品,提供觀眾美感、知識經驗,也提供觀者思辨及批判的可能。而策展的過程是在形塑一種特定的知識系統,其中涉及展覽所欲傳達給觀眾的訊息,皆與藝術史研究的扎實,以及博物館學展示概念的運用有關。透過嚴謹的研究方法,進而凝聚相關研究知識,並配合展示手法,才能有效的傳達訊息給觀展的大眾。
正也是因為策展具有的特質,能夠將特定脈絡、概念,或是不可見的訊息,轉變成可見的展示內容。就像是「藝識之詩」展,希望將難以被看見的藝術史研究過程與脈絡呈現在展覽裡,透過這樣方式讓觀眾能夠理解如何「閱讀」藝術作品,進而能感受到藝術世界的奧妙之處。這其中,更重要的關鍵在於藝術史研究與策展兩種專業的相互作用與展現,使得藝術作品從概念到實體皆能層層拆解,不斷地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反思與感受。
施友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