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美:在東山偏遠社區的美學行動

圖、文/穆陸瑯  2020-01-15

  2019年,由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發起,以東山區為場域,與東原國中及在地的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合作,策劃「陌生的美—地方美學教育推廣與展演 東山站」計畫,成功獲文化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計畫之補助。本計畫試圖以兩種不同身份:在地人與外來客,兩者在一場域中詮釋對「美」的體驗與覺知,進而產生各種不同的對話。最後於執行計畫的社區內以「陌生的美」為名舉辦社區型展覽。而「陌生的美」包含兩種含義:其一,在地人往往因為過於熟悉,對所居之處存在的美失去了洞察力,因視而不見而產生對美的陌生;其二則剛好相反,外來客可能因為新鮮感,容易發現此處的美麗與特別之處,但卻因遊客身份僅止於淺嚐,對這份美的感受也是陌生的。

  東山區位於台南市東北方,若要從市區通勤到此處,動輒一個小時起跳,而本計畫執行場域是淺山區域的東原社區與嶺南社區。東原和嶺南的人口組成多以務農為主,東原社區因在日治時代曾有糖廠而帶起一陣繁榮,現雖人口外移,但當時所留下的建設和生活習慣,讓東原成為了散發出老山城味道的自給自足小聚落;而嶺南社區在2001年時成為垃圾掩埋場預定地,當地居民憂慮環境遭受破壞,團結一致陳情抗議,所幸抗戰成功,而留下「嶺南聖戰」之美名,至今居民們仍定期舉辦環盟會議,持續守護家鄉環境。

  在此脈絡之下,「陌生的美」的宗旨便是希望能將這樣美麗的聚落讓更多人知道,同時也傳達給在地居民,促成更多的交流,不至於「美」被遺忘了。我們首先在東原社區內找到一間乘載著當地人記憶但已經閒置多年的老店舖,經過簡單整理,在空間裡舉辦多場下午茶,我們用當地的龍眼乾揉進麵包裡,呼朋喚友地邀請鄉親一起來做點心、品嚐、聊天,試圖以「味覺」吸引這裡的人們,看在這個空間裡,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藉由這樣的「博感情」階段,來醞釀後續的活動安排。

▲在東原土地公廟前的小屋,好像有些事在發生。

  我們也為社區設計了「在地植物記憶製香課」,我們讓社區自主報名,並請他們提供在記憶中、生活中的植物,提取香味與故事,捻成倒流香、製作倒流香陶器。

▲嶺南社區的居民將龍眼殼磨成粉入香,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製作倒流香陶器。

  與國中的合作,我們提出了「小物美學」的概念,讓學生尋找生活小物並捏陶成小胸章,再利用這些作品拍攝成逐格動畫以及撰寫故事。雖然觀察力和美感的訓練無法在一天內達成,但是藉由不同媒介(寫故事和拍攝)的方式,可以更精密的視角去尋找更細微的小物,也以獨有的生活經驗去撰寫故事。

▲由攝影師劉浩濬老師帶領東原國中的學生創作逐格動畫。

▲會做香也有攝影專長的胡湘玫老師,以「帶著小物去旅行」為題指導學生寫腳本並攝影紀錄。

  在社區策展,最重要的便是居民參與,藝術家胡湘玫老師採五感體驗的方式,以東山在地味道(龍眼、柑橘、咖啡)入香,而居民與遊客(或是任何慕名而來的人)以他們自己關於植物的記憶作為交換,可製作手捻香與倒流香器。湘玫老師將故事紀錄起來,並試著親自去行經受訪者來到此地的路線,將味道、故事、風景串連成一連串深刻而奇妙的經歷,最終完成<交換記憶的味道>的紀錄片創作。攝影師劉浩濬老師則邀請在英國的攝影友人Tamara Stoll,分別在台南東山地區與英國倫敦地區Hackney的Ridley Road Market,拍下當地人們生活的環境與樣貌,透過交換相片的方式集合成一本相簿,邀請民眾翻閱相簿的同時寫下自己所看見的美,從彼此的角度中閱讀到不同的生活態度。最後,再透過書寫互相交換感想,此件作品<交換相片>才會是完整的。

▲胡湘玫老師發想了「在地的味道:東山香、東山食」一連四場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們共同來製香與交換記憶。

▲〈交換記憶的味道〉成功地串起在地人與訪客的交流。

▲以照片做為引子,用來跟居民互動,希望人們去發現共通性或差異性,能從裡頭看見的東西才是重要的,他們的回饋也將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認真比較和挑選照片的居民。

  而<魔幻森林>一作,是由湘玫老師與城實組研究生繪製底圖,邀請在地人與訪客將對此處的感覺轉化成樹,而樹上的葉子,則由東原國中的學生所創作,再將之別上。在這圖面上,樹與樹會不斷交疊與擴張,集眾人的創作能量爆發成一座魔幻森林,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構出無窮想像的圖面。「魔幻森林」的概念是發想於東原糖廠,曾經帶來東原繁榮的糖廠,現在則是隱藏在樹林之中,穿越探索,宛如到了另一個世界,而這個地方與日常人們活動的空間是如此接近,卻又像平行宇宙地存在著。東原糖廠留有東原人的記憶,而小屋也是,時空的移轉讓這些記憶被隱藏了起來,但他們就像存在每個人心中的魔幻森林一樣,外表看似平凡無奇,進入探索之後,才能發現這個奇幻的小宇宙。

▲由藝術家、居民和訪客共同完成的大幅繪圖創作。

  「陌生的美」是以策劃社區展覽為手法,串連「社區本身的模樣」、「居民自身回饋」以及「訪客的體驗感想」三者後,才從而產生創作作品。試圖與常見的藝術介入(由藝術家主導的創作)形式做區分,創造不同的社造體驗,藉由藝術創作的行動,居民也是創作者的一份子,使能為自己說故事,喚起社區意識。期待此計畫埋下的小小種子,能為我們引發出更多的美~

指導單位:文化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建築藝術研究所 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協辦單位:臺南市立東原國中、東山窯鄉文史工作室

▲陌生的美揭幕展現場。

 

穆陸瑯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