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覽報導
圖、文/葉子菱 2020-04-15
「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特展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後稱南藝大)藝術史學系副教授林素幸老師領銜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學生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後稱臺文館)合作策辦。林教授從最初展覽架構的構思、展件的借調與徵集到展場的佈置,以及展覽相關教育活動的規劃,都是在增加學生對於展覽規畫的實務經驗,希冀透過學校整合藝術資源與能量,發揮專業藝術人才培育之理念,以及推廣藝術教育的效果。
▲展覽籌備期間林教授指導策展學生,展件擺放方式與丈量高度。
▲展覽佈展期間,策展團隊進行展件擺放。
本展覽以「書籍裝幀」為主題,依照時間脈絡演進劃分為「刻骨銘書」、「卷軸心事」、「蝴蝶展翅」、「巧奪添書」到「童心印記」五大展區,展示近兩千五百的書籍裝幀史。上溯至早期甲骨文、周朝的毛公鼎、竹簡與帛書,到當今造型多元的立體書籍。展場陳列許多形式的書樣,從卷束形式的「卷軸裝」到可以摺疊收納的「經摺裝」,爾後隨著裝釘技術逐漸成熟,出現「蝴蝶裝」、「線裝」等冊頁裝幀書籍,抑或是二十世紀初,受到日本及西洋文化影響,而誕生的平裝本、限定本與插畫本等。此外,也有突破以往平面式閱讀的書籍,像是融入感官體驗的兒童布書、立體書等,帶領觀眾一同悠遊在書籍裝幀易容的時光旅程。
▲臺北齊東詩社入口一隅。
▲臺文館「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覽入口一景。
▲臺文館「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覽第二、三展區。
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林教授帶領團隊共同討論展覽架構與展件的挑選,除了臺文館館藏之外,不少展品都是由私人收藏家所提供,因此,拜訪收藏家洽談借調事宜、挑選、丈量與登錄展件,對參與同學而言,是此次策展過程的一大寶貴經驗。本次展覽的文字說明也是由藝術史學系碩士班的學生所撰寫,與系上所學論文形式的文章寫作方法不同,展覽的文字上必須要思考如何讓觀眾有共鳴,透過林教授與博物館人員的指導,同學們學習到如何以淺顯易懂又不顯枯燥的方式述說展覽故事脈絡,也是實務經驗學習的具體實踐。另外,此次展覽也讓策展團隊嘗試跨領域的學習,像是剪輯展覽的導覽與宣傳影片以及製作無酸紙展示架,透過學校與臺文館的技術支援,多方學習不同面向的實作經驗。
▲「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教育廣活動-古代書籍裝幀形式工作坊活動現場。
「什麼是書籍裝幀?」是本次展覽的核心議題,希望打破以往將「書籍裝幀」視為是一種保護書籍或是工藝技巧的窠臼,書籍裝幀不僅承載了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統合,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與視覺藝術的傳達。從中可以觀看到工藝發展上的流變;亦能體現當時文化風潮與社會意識形態。書,是人類紀載歷史、傳遞知識的媒介,同時亦乘載著各時代的美學,不同階段的裝幀藝術,各自擁有其特色與美學構思,但彼此又互相影響,並永久流傳。
▲齊東詩舍「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區一隅。
▲齊東詩舍「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區一隅。
透過展區的規畫安排與展品的挑選可得知,本次展覽的焦點不僅是在於書籍裝釘形式的演變,也關注在書籍的版面設計以及印刷技術的革新。書籍的完成不僅涵蓋了封面設計,內部的版面編排、插圖印刷、圖文關係等都是重要的裝幀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演變,書籍由裡到外的製作更具實用性與美觀。例如臺灣裝幀藝術的領航者-西川滿(1908-1999)所設計的《媽祖祭》,從書籍封面設計、字體到內文排版設計,運用許多臺灣傳統信仰元素,像是以金紙、紅色掛箋作為書籍裝幀設計,善用不同的材料,賦予書籍獨一無二的靈魂。另外,由臺灣畫家李石樵(1908-1995)繪製封面的《台灣文學》創刊號,裝釘技術採用當時盛行鐵絲平釘,而封面插圖則以臺灣特有植物作呈現,展現強烈的地方色彩。
▲臺文館「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展覽開幕揭幕儀式。右三:校長親自參加出席開幕儀式,表示對本校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之重視。右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蘇碩斌教授。左三:藝術史學系系主任于禮本教授。
配合本次展覽主題,藝術史學系還規劃四場教育活動,邀請各界專業人士親自講解,透過教育推廣活動讓觀眾理解古今書籍的製作技術與背後的文化美學。「無巧不成書:裝幀易容的旅程」特展在南藝大師生與臺文館的推動下,受到觀眾熱烈迴響,臺文館也因此決定從2019年12月27日起繼續移至臺北齊東詩舍展出,展覽到 2020 年 4 月 12 日,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葉子菱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