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鬱鱗》 鹽水月津港燈節綻放
文、圖/蔡采綾 採編/展演中心 2017-02-15
【南藝USR】每年皆在春節期間舉辦的台南鹽水月津港燈節至今已邁入第六年,月津港燈節是以藝術進駐地方社區1,並在蘊含歷史意義與饒富地貌變化的月津港岸,放置不同藝術家所創作花燈的燈會。2017年月津港燈節以「四季禮讚」為策展主題,透過光環境去創造四季氛圍,此次除了維持藝術家進行花燈的詮釋外,也延續上一屆的甄選方式,邀請學生團隊進行燈節創作。
《鬱鱗》,鹽水月津港,2017。圖片來源:月津港燈節官方網站/都市藝術工作室授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由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蔡采綾、洪郁心、郭奕興同學組隊,秉持與地方互動關聯的精神,以作品《鬱鱗》入選,其概念來自鹽水在地已停產的岸內糖廠(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糖廠是由日治時期的鹽水商人王雪農先生所創設,並於1905年正式開工運轉,糖業支撐鹽水區的經濟發展,也影響了當地的市街紋理,更是許多老一輩人的回憶。而在一旁靜靜陪伴著的岸內國小,則創立於二戰後,當時名為「私立台糖第五小學」,專供台糖員工的子女求學,校長更是糖廠時任的廠長兼任。由此得知,岸內國小更是整個鹽水糖業發展的見證者。
岸內糖廠(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廣告傳單,傳單上的三角形便是其商標。(翻拍自鹽水鎮誌)
《鬱鱗》在造型語彙上是以岸內糖廠登錄的商標發想,商標的大三角形狀分隔成四個小三角,中間角形留白,其餘塗漆,整體意象來自日本傳統圖樣─鱗(うろこ)紋樣。在日本古習俗裡,三個鱗片象徵大吉大利之事,引申為祝福糖廠的業務蒸蒸日上,而我們便希望延續這份祝福,將平面商標轉化成閃爍的立體燈景。
上圖: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團隊向參與《鬱鱗》創作的岸內國小學童們解說糖廠故事
南藝團隊帶領小朋友們製作冰晶棒棒糖,透過觀察糖的結晶體,從而發想燈飾圖面安排。並且由團隊製作學習單,一步步帶領小朋友創作自己的藝術結晶。
《鬱鱗》中間燈箱彩飾部分,是由南藝大團隊領著岸內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一起創作,希望透過砂糖手作的過程讓他們了解岸內糖廠的歷史以及學習砂糖意象的圖面轉化。經由每位小學生對老糖廠甚至是對其居住所在地〈鹽水〉的希望和祝福,集結成一股力量在月津港上綻放,傳遞給每一位觀者知道。
《鬱鱗》成品,將岸內糖廠商標立體化,中間燈箱上的小三角燈飾便是與岸內國小合作的成品,繽紛色彩投射在平台與水面上,是專屬月津港的波光粼粼。
蔡采綾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1|延伸閱讀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7-01-12:〈南部〉月津港燈節推手》陳禹霖、陳禹廷 要讓世界看見鹽水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