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22 鼴鼠 × 金屬與珠寶設計年度展《幾丁質》

圖、文/黃宜婷  2021-02-15

  今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之金屬產品與珠寶設計組於2021年1月5日至1月30日在「Error22 鼴鼠」舉辦年度成果展,由10位藝術家共同展出15件作品。

▲Error22 鼴鼠入口

  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七叉路口是臺南市的道路中心,喧囂的車聲陣陣呼嘯而過、接連不斷,然而位於這連接圓環的七路之一的開山路上,卻有一間兼具展覽空間的複合式咖啡廳「Error22 鼴鼠」隱藏在餐館旁的小小縫隙中。外觀上沒有明顯的招牌或文字標示,但在橘黃色的燈光映照下,有些殘破的外牆與那木門之後的陰暗為周圍增添了一股詭譎的氣氛,那小小的縫隙就好似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神祕入口,連結著兩個世界,同時又阻隔著這世界的紛紛擾擾。走入其中,宛如被吸入不同的次元空間中,在喧擾的世界裡自成一格,是一個特別而獨立的存在。

▲Error22 鼴鼠天花板

  在木門後的空間,有個細縫中狹長的樓梯連接二樓。在老闆充滿創意與巧思之設計風格下,有著坑坑洞洞的水泥表面和磚頭被銀漆覆蓋後所形成的天花板,如同宇宙太空中的坑洞星球表面一般。空間內一眼望去,有許多藝術品裝飾與供客人購買收藏之陳設物。這間由南藝大校友大桓自行創業所開設的店,平常二樓做為咖啡廳營業,提供客人休憩與享用美味的點心,三樓則做為展覽空間供藝術家租用辦展。

▲二樓咖啡廳陳設

  這裡跟一般的白盒子空間最大的差別是,老闆對於藝術家如何使用空間展設給予相當大的自由,能夠讓創作者根據作品設計將其釘牆或改動牆面,構築出最好的展示方式。材質系畢業的大桓老闆對室內設計並無專業涉獵,但也反而在構思裝潢時能夠不被設限,依照著自己所思所想加上過程中發生的碰巧,一點一點建構出如今的成果。

  對生物領域不熟的人們看到本次藝研所的展覽以「幾丁質」為名,可能會有許多疑問,但若說是「甲殼素」,也許就讓人比較熟悉了。這是自然界中一種半透明而堅固的材料,在我們平常吃的蝦子、螃蟹的殼中都含有甲殼素,去綠林深山裡旅行時所遇到的獨角仙等節肢昆蟲也都具有此成分,是這些生物抵抗外在環境的一種盾牌。展覽以幾丁質做為比喻,認為其依據不同動物而具有千變萬化型態的樣貌與堅韌的特性與金屬工藝之材料如出一轍,可讓人看見各種豐富多變的模樣。

▲劉宇婷〈存在與時間〉

  在踏上前往三樓的層層階梯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劉宇婷的作品〈存在與時間〉。作者將自身對生活的感知幻化為實體,以輕薄、容易塑形的漆包線仿擬蒲公英種子纖細、輕柔的形態,如雪般的白色冠毛被輕輕一碰、一吹便四處散落,看似自由地在廣闊天際間飛翔,實則是在茫茫天際間隨風飄蕩。透過一條條的銀線將其懸掛在空中,仿造蒲公英飛翔之模樣,表達身不由己的無力與生命旅程的優美和脆弱。

▲吳孟儒作品

  相比於劉宇婷作品傳達的高雅與細膩情感,一旁吳孟儒的四件作品〈碎圈〉、〈碎環〉、〈遺跡〉、〈填碎〉則在粗曠原始中又帶有細緻與高貴。作者利用各種金屬熔點不同的特性,將金、銀、銅、錫等鍛造成合金、相互焊接連結,在表面敲打製造偶發的裂痕,將古建築文明經自然風化與人為損壞後的各種大地容貌,刻印在盛器、戒指、手環等各種裝飾品中,傳達出強烈的生命力。

▲吳孟儒〈碎圈〉

▲吳孟儒〈碎環〉

  不同於吳孟儒作品,李虹所製之〈葬花戀〉則表達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意象。作者受到小說《紅樓夢》中的〈葬花詞〉啟發,將花凋零逝去的淒美封印於其中。如同為小說中林黛玉的情感悼念一般,作者將紅銅燒製成不均勻且深沉的暗紅色系,形塑成玫瑰花瓣的樣貌將其鉗在現成的不鏽鋼鍊子上作為點綴,並以雕琢的玫瑰花紋理鑲嵌於不鏽鋼中凸顯。

▲李虹〈葬花戀〉

▲陳芃妤〈抽象自我〉

  另一位同樣以植物為素材的陳芃妤,共有三件作品,分別為〈抽象自我〉、〈蔓生〉與〈時間說〉。前兩件特別使用了再結晶的技法,加上作者特別使用布幕營造黑暗的空間,讓人遠遠望著如花一般的硫酸銅晶體,充滿不規則形狀的堅硬晶體令其是花又非為花,在黑暗中散發出矢車菊藍的光芒,明亮卻又炫目,清晰卻又模糊,如同作者對自身的展現,闡述他人與自己所認知的真實本我或有差異;〈蔓生〉則將漆包線編織成植物藤蔓的模樣,並將結晶包裹於漆包線之中,以此摹擬人類文明荒廢後被藤蔓攀附而難以辨識之景;〈時間說〉則是本展中唯一一件特別加入聲音效果的裝置作品,透過紅銅的顏色與材質特性來比喻時間的殘酷。紅銅的暖色雖帶給人溫煦的意象,然而實際本質卻是堅硬而冰冷的金屬,如同不留情的歲月一般,看似緩慢地流動,但無論如何挽留,也無法為任何人停留。

▲陳芃妤〈蔓生〉

▲陳芃妤〈時間說〉

  除以植物為素材以外,本展中的創作者黃翊珈則使用了真正的昆蟲標本與金屬結合創作。作者將昆蟲殘缺的遺骸浸泡過防腐材質以後,透過金屬補齊缺漏的器官,再現出完整的昆蟲樣貌。同時搭配現場的空間光照,在被反射光打亮的牆面上寫下拾遺昆蟲的時間、天氣與情境,感受到作者對昆蟲生物的珍視與喜愛,也讓人不禁回想起童年時候的自然學科日記中與昆蟲生物度過的種種回憶。

▲黃翊珈作品

▲黃翊珈作品近照

  本文礙於篇幅未能介紹到所有創作者的作品,但從上述可見來自不同生長背景的藝術家對於世界的熱愛與觀察。將五花八門的題材與意象所隱含的物質生活與情感,投射到作品中與觀者連結的能力,部分或有不夠成熟之處,然而卻能感受到不同創作者對作品與自我理念的展現,讓人期待其未來的表現。

 

黃宜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博士班)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