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的信仰
文、圖/邱婕琳 2021-05-15
社子鎮安宮
信仰在過去為先民來到台灣時的心靈寄託,同時扮演著調解地方的角色,而隨著族群融合逐漸演變至今。社子鎮安宮位於南171線與南119線的交叉路口,前往南藝大必經的道路上。根據居民訪談,社子鎮安宮主祀池府千歲,明末清初當地先民隨鄭成功渡台定居於此,先民為祈求五穀豐收、人丁平安、六畜興旺,先後設立三界公會及福德爺會,為社子公厝的前身。後來因為有感於神尊輪祀於爐主宅間,覺得不方便因此發起興建公厝,以奉祀池府千歲為主神,到了民國68年於舊公厝柴埔搬遷至目前位置改建。
▲居民準備供品祭拜
祭祀儀式
鎮安宮仍保有過去傳統的祭祀儀式,本組採訪的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鎮安宮開營操兵的日子,在這天同時還有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的開光儀式,以及一年一度的躑爐主與頭家的儀式。
一早鑼鼓聲響起,廟埕擺起供桌,家戶準備三牲、餅乾等供品,一旁也準備著晚上的平安宴供信徒享用,居民們忙進忙出,好不熱鬧。
賞兵為台灣民間普遍的五營信仰,是對遍佈在東、南、西、北、中五營的犒賞以及慰勞,固定在農曆的初一、十五舉辦。法師在廟埕的供桌前揮著蛇鞭舉起龍角開始儀式,鎮安宮配合的法師主要有兩人,互相協助作法及敲鑼打鼓。
▲法師作法
上午十一點法師會先開營操練內營,下午二點操練外營。儀式過程中,法師會一面念法一面揮舞旗子以及吹奏龍角,而一旁的法師便會協助敲鑼打鼓,而下午便會將五營令旗按照方位,插至廟埕的供桌上。
等待起駕的時間便開始擲下一年度的爐主與頭家,廟方會先列冊,再由廟的監事透過擲筊累積聖杯次數,擲出最多聖杯的人為值年的爐主,其餘再依照聖杯次多到最少獲選為頭家,鎮安宮在平常年度會選出八位頭家,但因為今年正值三年一科,所以多選出四位頭家,負責科年的祭拜及供奉事宜。
▲監事擲爐主
神明降臨
約莫到下午四點多,便會開始起駕儀式,首先會由法師開始作法,將著再由橋仔腳扛著輦轎至香案前敲案桌等待神明降駕,神明降駕後輦轎便會開始上下左右劇烈搖晃、甚至橫衝直撞,輦轎會至乩身前,接著乩身便會起乩,目前鎮安宮只有虎爺與池王爺有乩身。根據訪問居民提到,鎮安宮的虎爺「出頭」很多,在當天本組學生也見識到,虎爺擺出老虎姿勢在地上爬行,爬至供奉祂的供品前,咬了當天的供品-魚,並刁至嘴上,爬至池王爺乩身前,池王爺乩身便進入起乩的狀態,需要眾人攙扶,起乩後旁人替王爺乩童圍上肚圍,並交給乩童法器-鯊魚劍,王爺乩童再用鯊魚劍與虎爺相互對拜並砍自身後,虎爺便也起乩由眾人換上肚圍交給乩童法器-刺球,便開始與池王爺巡視五營,乩童會走至供桌巡視供品,收回五營令旗,居民們便會迅速將金紙堆置推車上,推至馬路旁化掉,而法師也會在燒金紙的過程中作法,最後在鞭炮聲中完成賞兵儀式。
▲橋仔腳準備中
▲虎爺於供桌刁魚
▲虎爺接過法器
▲池王爺乩童巡視五營
▲居民合力燒金紙
隨後神明便會回到廟裡,對廟裡的幹部下指示,橋仔腳會舉起輦轎,在佈滿沙子的桌子上寫字,藉由桌頭解讀,傳達關於科年的指示,或是需要委員會注意的事項,過程中可以看見民眾與神明對話的過程,甚至在看不懂神明指示時,會請神明字寫好看一點,一來一往中,看見居民對於信仰的寄託,神祇依著信仰而生,甚至還會報「明牌」幫信眾謀福利,以及開放民眾問事,解決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無形中建立關係,讓社子的居民有一個精神寄託。而今年正值鎮安宮的三年一科,會至各庄頭繞境、做大戲,居民也期望藉由盛大廟慶活動吸引在外的遊子,回家參與廟會盛事。
▲神祇相委員幹部傳達指示
▲虎爺報明牌
信仰的延續
現今社會風氣改變,各個鄉鎮也逐漸現代化,廟宇逐漸失去過往維護地方和諧的功能,伴隨著工業化,地方人口外移,忙碌之餘也較少參與廟會活動。本組在鎮安宮賞兵的廟會活動中,看見時代變遷的縮影,訪問過程中,居民也時常感慨昔日熱鬧的景象,甚至過往固定的問事也逐漸減少;在參與幾次廟會後,可以感受到廟方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壓力,雖然盡力維持過往的廟事規矩,卻無法避免現今的油香逐漸減少。
一個地方的信仰代表著地方的根源,筆者在訪談過程中回想自己家鄉的廟宇,從祭拜的神祇回溯到先民是從何而來,進而凝聚社區的精神,在同輩幾乎不參與廟宇文化活動時,這個文化再不了多久也會慢慢消失,廟宇是否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變遷跟著現代化呢?從環保議題倡導金紙減量這點,可以看出傳統在面臨現代問題時的解方,如何將廟宇去標籤化也是未來文化延續所面臨的課題之一,信仰式微或是多元文化的洪流中,如何去建立對文化的認同感,而發展至今的宮廟文化也需要跟著時代演進,目前在某些大廟已經可以看出地方特色,透過對歷史脈絡的爬梳,結合現代設計,加入年輕人可以接受的元素,慢慢將人帶到廟埕,建立過往廟埕與生活的關係,建立文化活動的知識讓民眾可以理解儀式背後的意涵。
邱婕琳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