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響叮噹:公路電影影展

文/蔡旻凌  圖/視覺藝術研創中心  2017-04-15

去年九月,本校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與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共同合作舉辦〈公路電影製作專題〉系列專題講座,由東京藝術大學桂英史(Eishi Katsura)教授與本校龔卓軍教授共同帶領研究生們以工作坊形式進行為期一周的講座活動。學期伊始,龔教授延續專題內容,在博士班與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開設「公路電影與移動的現代性」專題課程,參與課程的學生們透過對公路電影的研究討論,探討其發展以及在當代公路電影中對「現代性經驗」的反思,並且以自身作為基礎,藉由田野調查、拍攝實驗等,嘗試進行公路電影創作(註1)

 

海馬迴光畫館《一路響叮噹:公路電影影展》放映現場

 

2017年3月,結合公路電影專題課程同學們的創作成果,由參與課堂的師生們及本校視覺藝術研創中心共同在台南市海馬迴光畫館舉行《一路響叮噹:公路電影影展》(Ringing: Road Movie Exhibition),共展出十一位創作者(註2)的五組公路電影創作影像,開幕當天並邀請到南方影展策展人黃柏喬學長擔任開幕座談會主持人,在作品放映後與創作者和觀眾們共同分享創作歷程以及理念。

《一路響叮噹:公路電影影展》嘉義組作品《巡水路》陳冠彰導演分享創作理念

 

展覽現場分為二、三樓兩個不同放映空間,結合公路電影作品放映與現場裝置共同展出,二樓的三組作品分別為《巡水路》、《尋找蕭水妹》、《繼龍》,皆為本校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拍攝完成。由博士班同學們組成的嘉義組在作品《巡水路》中,基於真實社會事件進行腳本改編,拍攝1950年代台灣基層農民故事,除了本片放映,展場中同時參照1927年台灣日治時期歷史影像《幸福的農民》農業宣導片,反思當代社會中農耕產業正在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同樣以農業社會為背景,《尋找蕭水妹》創作者蕭伊伶由自身家庭背景出發,以曾祖父蕭水妹曾四度改名為引,以歷史文本和影像檔案進行書寫,循線追索台灣現代化歷程的發展。其中《繼龍》可能是本次影展中最接近觀眾對「公路電影」想像的作品,影片中導演邱子晏駕駛一台由厚紙板組裝而成的道具車,行駛在看似陌生卻又熟悉的山路中,車窗外的影像交錯著故鄉風景與家族歷史,恍惚中如同夢境般召喚幽微的記憶。

三樓的放映空間,分別展出《晨間運動》與《殭屍》兩組短片,《晨間運動》由博士班學生羅嘉惠紀錄自己每天晨跑時必定經過的社區空間,透過每日的定點拍攝,影像中攝影機、拍攝者與空間的關係從開始的異質介入,逐步與社區中的人、事、物融入,作為每日起點與舒緩的晨間運動,也如同導演與這個社區從疏離到親密的關係轉移。其中唯一由碩士班學生組成的殭屍美學組的作品《殭屍》,以1980年代台灣民間殭屍傳說為隱喻,不同其他幾件作品,影片中置入大量Google數位地圖影像,在影像中穿插都市傳說與傳統殭屍電影經常會出現的道士搖鈴聲,以謠言散佈的流動性指涉當代媒體氾濫,在龐大的資訊與輿論流言下,你我就像那被操控的殭屍,又可能是那隱身搖鈴的操控者,如同傳說中的殭屍,不知從何而來,也沒人知曉它消失何處。

這次展出的作品中,觀者不難察覺這些影像與過往一般認知的「公路電影」有些不同,創作者們試圖解構公路電影中對「旅程」的定義,將公路旅程上「中介狀態」或時間、空間的轉移,進入另一種新的狀態與精神結構,在影像中重新建立另一種移動與流變的關係,從而尋求不同模式的新解答。

1公路電影(英語:Road Movie)或稱為公路片,是一種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定在公路上的電影類型,劇中的主角往往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旅程,劇情會隨著旅程進展而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參展藝術家:邱子晏、蕭伊伶、羅嘉惠,嘉義組|陳世岸、陳韻如、陳冠彰、黃琇怡、羅倩,殭屍組|張岑豪、黃惠慈、蔡旻凌

 
蔡旻凌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其他閱讀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