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青春設計節  南藝建築展不缺席

文、圖/建築藝術研究所  採編/展演中心  2017-06-15

「青春設計節」是一個屬於青年學子的育成展與創意競賽舞台,自2005年發起以來,匯聚各種創意形式能量,以策展角度規劃展區及相關活動,挹注許多官方與民間組織、企業資源,逐漸成為南台灣具有指標性的青年創意設計聯展(註1)

今年(2017)的青春設計節於4月28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展開,本校由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為河副教授領著所內創意創作組李明憲、楊孟璋、馬碩澤、鄭宇程、張茗傑、陳冠榮、陳玟茹等青年藝術家參展,將建築研發成果以展演出版方式呈現給社會大眾,進而探討新建築如何影響我們的居住行為與觀念。並透過展演所帶來的文化層面成為一種學術上的成果,提供給業界瞭解學術的研發過程,進而形成一個整合機制,期望整合業界與學界互利的效益。

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以研究建築藝術的形態語言及探討空間行為的人文思想為創作方向,並從台南居民居屋型態及數位建築與創作建築之思維作為發展課題。師生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學術活動與專業實習,年年皆積極參與青春設計節展演活動,透過公開活動展示自我,一齊為夢想發聲。 

 

2017青春設計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聯展

  在這 未曾有過生命 也未曾有人在此告終
  好像 一種覺知中的存在 才能是 一種存在的形成

 李明憲《座落於海隅之處的嵌合教堂》|2017青春設計節

李明憲《座落於海隅之處的嵌合教堂》,從一個路的端點連接著海的末梢延伸而聚:被自然化的人為物,在這個海隅之地,是一種隱射大環境的小縮影,人在探索信仰的構成,也是基於一種眾人信仰的內在累積與對於外在自然共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所建構而成。基於地景的瓜分景緻,使這棟建築的構成成為彼此的開始與自我的末端的銜接之所,藉由彼此的組構突顯彼此的不同,猶如人對於信仰的探索,來到一個終點實際上卻是集結了過去的所有來到另一個起點。(節錄)

 

楊孟璋《一座墓園象徵著另一座座墓者們的象徵》|2017青春設計節

『真正的感受始終於表象之外...』
楊孟璋《一座墓園象徵著另一座座墓者們的象徵》:由不同形狀大小的凹凸模具組成。模型的凸處與凹處雖然在這裡是對比,但彼此的關係卻是密不可分。就好比生者與墓者的關係般。而這裡的墓者就處於凸處的建築細間中,讓滯留於凹處的生者們感受墓者曾經的存在。

 

馬碩澤《個體  教堂》|2017青春設計節

『一切都始於最基本的存在』
馬碩澤《個體  教堂》,關於獨自的信仰儀式:將所定義柱狀空間理解的概念模型,以一種堆疊的方式,也是因為自身對於信仰的理解,同時對於柱狀的一種基本的理解,嘗試向上堆疊,竟而達到讓柱即牆變化成如天井般的空間存在,由下而上的貫穿每一層空間,而開口即是屬於當不完全讓空間成為柱體時,一種不完整的柱體狀態而達到開口的存在,而錯位的開口也是為了讓概念存在一種變動感。(節錄)

 

鄭宇程《平行下/的反向  建築所館》|2017青春設計節 (入圍)

鄭宇程《平行下/的反向  建築所館:一直一來平與面那是一個相互平行下的相對位移,一個物的平面(面),一個物的被平面(平),那是關於一個像的不在,而建築之所以為別,是為物象所堆疊出的反向。

 

張茗傑《美術館中的圖書館》|2017青春設計節

張茗傑《美術館中的圖書館》藉由美術館與圖書館兩種機能不同的使用行為與時「間」跟空「間」的流動產生交錯,而「間」成為了兩者機能空間的銜接兩種空間在同一個主體裡但卻無法由美術館的空間進入圖書館的空間兩者無法互相干預,卻藉由透性讓視線穿透與兩者之間並察覺時間的交錯與流動,因此以美術館來說圖書館的空間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陳玟茹《單向度直線 教堂》(前)、陳冠榮《存在的在場 不在場 修道院住宅》(後)2017青春設計節

 

1|青春設計節:青春設計節的前身為「南部青年創意設計科系聯展」,自2005年由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發起主辦「十一校創意設計聯展」以來,展出地點從台北數位內容學院(2005)、國立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2006-2007)、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2008)等指標單位,再整合到高雄設計節(2009)在駁二藝術特區展出聯合宣傳,由於規模不斷成長茁壯,2010年再獨立擴大整併各種設計形式科系項目,稱為「青春設計節」。(資料來源:青春設計節官方網站

 

  其他閱讀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