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活化,這裡是新化

圖、文/王伯彥  2018-01-15

【USR】三年前因緣際會來到台南新化,起初是為了觀察在這裡的社造團隊,以作為研究對象。直到去年新化社造中心的總幹事許明揚大哥找上我,說他預備在新化老街上承租一件老街屋,作為推廣新化的基地,問我是否有興趣共同來參與。於是,開始了新化老屋活化的起頭。

  有鑒於老街上的房屋一經出租或轉售後,裡面的空間無可避免的遭遇是大肆拆除裝潢,在整修後的空間幾乎看不出房子原先的生活紋理。而我們則認為文化即是生活,如果沒有這些生活紋理,那麼老街終將失去原有的文化甚至是傳統。因此,在動手整理老屋之前,我們拜訪了屋主、地方耆老與歷史學者,逐漸了解老街的歷史與原先在這的生活紋理。

▲施工時與師傅仔細溝通以減少不必要之破壞

▲重新開放時邀請屋主與地方耆老一同參與

  新化因位於山區與平原的交界帶,清領時期就是商業匯集的地方,農民將農產品帶來老街上販售,藉此也在老街購買生活所需。我們依此特性,將空間初步定調為新化農業文化推廣基地,一樓的賣店空間規劃為小農直賣所,賣家均是在新化周遭地區種植的小農,且大多是具有友善環境及無毒種植的理念。原先二樓是屋主小時候的起居空間,我們保留了最初的格局架構,並試著營造一處讓人可以放鬆、停留休憩的場域。

▲一樓作為小農直賣所

▲二樓作為休憩空間並定期舉辦講座活動

  我們利用二樓的空間來推廣新化地方文化,期間舉辦了友善環境農業講座及小農食材分享會,讓在地居民了解這些小農的種植理念以及種植的農產品。同時也舉辦文史講座,邀請了地方耆老來為老照片說故事。聆聽耆老的生動描述,彷彿將過去的新化如同真實場景般地演繹在眼前,由於來聽故事的多半是在地居民,在耆老的穿針引線下,了解彼此在祖父輩時期即有了生活交集,讓居民也在講座場中和身邊的人開始有了更深層的連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相信新化的日常生活將會越來越緊密,而文化也將繼續延續下去。

▲耆老的講解讓在地居民更加了解新化,也拉近彼此的距離

 

王伯彥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公開徵稿】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大崎通訊電子報〉於每月15日發刊,歡迎本校師生踴躍投稿!編輯室信箱:em1122@tnnua.edu.tw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