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專訪「阿貴的家有機梅園」林進貴

文/蔡郁青   圖/蔡采綾  2017-09-15

【南藝USR】為了更了解農村與農人生活,今年4月開始,南藝建築所城實組(註1)接觸了位在台南楠西梅嶺的「阿貴的家有機梅園」。怕我們找不到園區,梅園主人林進貴(阿貴)先生提早抵達「梅嶺資訊站」接我們上山。從舊名「香蕉山」到今天的「梅嶺」,可以知道果樹與地方產業連動的軌跡。阿貴的梅園位於梅嶺海拔500多公尺、面西的山坡上,約莫二甲地的農園除了4、500株梅樹,還種植了龍眼、柿子、蓮霧、黃金果、破布子、香蕉,以及準備給蟲鳥食用的野柚、野桑葚、姑婆芋等果樹與植株。習慣種植單一果樹的農人看了,也許會搖頭:種這麼多種要怎麼管理?行不通啦!

之所以採取混植方式,和阿貴的友善土地、生態的理念有關。民國33年前後,祖父輩就已經開始墾植這片地了,直到99年轉進「有機轉型期」,才從傳統的慣行農法轉為現在的有機栽種。而何謂有機?「不是不噴農藥、不施化學肥料就叫有機,有機重視的是背後『生態共存』的概念」阿貴邊帶我們逛園區,邊侃侃而談。「棲地營造比較重要啦!讓它自然演替,吃植物的害蟲先進來,量多了肉食性昆蟲才會來、達到生態平衡。但平衡的前提是多樣化,所以樹要種很多種!」。

在「阿貴的家有機梅園」裡,阿貴引領南藝建築所城實組師生認識生態,時值炎熱的夏季園裡卻很涼爽。

前方是園區種植的小芋頭,後方的檳榔是父輩種植的檳榔,現僅作隔離使用。

指著對面光禿的山頭,阿貴說這裡的地層還在“長高”,地層運動活絡。

 

阿貴讓園區呈現開放狀態,而非套袋、蓋網室隔離經濟作物與外界的接觸,並藉由食物鏈代替用藥撲殺。像地上的姑婆芋能吸引介殼蟲吸食,如此侵襲果樹的介殼蟲就會減少,野放的雞則會在坡地上的雜草、蕨類、樹叢巡視,啄取其間的天牛等蟲類。果樹還是免不了被害蟲吃的話怎麼辦?「正常啦!自然就是這樣啊!」他笑答。

落實這樣的種植方式,剛開始相當辛苦,產量首當其衝,尤其在99年剛轉有機期時,產量一下子從原本的2萬7000掉到900斤。為了戒除果樹對農藥、肥料的依賴,阿貴不懈怠地記錄生態、植栽剪枝、雜草管理,經過6年的努力才復育成今天的樣貌,產量也慢慢回升。

 

在大自然裡,據說人面蜘蛛是自然環境健康與否的指標。

 

最後,我們回到山中農舍,話鋒轉到消費端,「東西進到傳統市場,隔壁攤的水果永遠比我的大顆、漂亮,還比較便宜!是你的話會買誰的?」確實,消費者是否認識箇中差異相當重要,因此比起行銷,阿貴更重視推廣,萬里綠生活、能勝興菜市仔等等,每次的市集擺攤都是直面消費者的機會。說到這裡,阿貴的母親端來剛起鍋的「炸過貓」,那是早晨摘採、過貓葉端最嫩的部分,配上梅子汁,是產地才能吃到的新鮮。這一刻起,我們感受大自然最好的恩惠,也體悟著與自然共生最基本的道理。 

 

蔡郁青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1|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其他閱讀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