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的方法、倫理與實務──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與倫理
文/李昀璇 圖/藝術史學系 2019-01-15
本次講座是「口述歷史的方法、倫理與實務」系列課程的第四場講座,由王秀雲老師主講,首先簡單介紹了她的學習歷程,與投入口述歷史研究的過程,接著分享她關於臺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女性身體史的研究,我覺得是一個很有趣而且極具普遍性的課題,是無論性別為何都可以思考的議題,但我想這也牽涉到許多其他層面,諸如心理學、性別認同、性傾向等等議題,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
在分享研究成果的過程中,王老師帶到了一些口述歷史研究的概念,首先是倫理方面,不應該將他人願意接受訪問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再者,也不需要因為倫理的存在就綁手綁腳,局限了研究或是怕東怕西,還是要回歸到起初投入研究的快樂,而倫理則內化為common sense,在觸碰到時發揮敏感度避開就好。接著是一個訪問成功的一些前提因素,例如訪問者與受訪者兩方的性別、階級、慣用語言等關係、本來認識與否?或是否有熟人牽線?以及訪問者對於受訪者的認識程度等。
王老師並分享了她的著作,其中我有幸得到了《發現醫學臺南》一書,內容讓我聯想到之前曾想作為史方專題研究的研究對象──臺南大內第一任庄長楊雲祥(1886/90-1965),由於本來想研究他的壽像,所以稍微了解過他的背景。其長女楊玉女(1910-2002)醫師,被稱為南瀛第一位女醫師,據說也是臺灣第一位女公醫,雖然沒有更深入了解,但她對於大內的醫療貢獻良多,其開辦的懸壺醫院至今仍保留著,但似是沒有進一步規劃。楊玉女醫師在日本留學時結識一位助產士三橋蓮(1914年~1994年,戰後入臺灣籍並改名「楊金蓮」,楊雲祥認其為養女),其應楊玉女醫師等人的邀請來到大內一起服務。目前有找到約2002年時楊玉女醫師的訪談文章,楊金蓮女士也有日文報紙報導,但她們的紀錄似乎還未被系統性的整理與研究過。
因此在演講會後我和王老師談到過去大內的兩位女性醫療人士,之後也整理了一些目前收集的相關資料寄給王老師,雖然還未獲回音,但希望王老師未來若有興趣研究,自身能盡些綿薄之力。
▲王秀雲老師演講中(左圖)及Q&A時間(右圖)
李昀璇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資料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藝術史學系
本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