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產品與珠寶設計組年度展──About The Sixteen People

圖、文/黃宜婷  2020-01-15

  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屬產品與珠寶設計組所舉辦的年度展《About The Sixteen People》,參展人一共十六位,於2020年1月4日至1月10日在位於台南市的「木木藝術」藝文中心展出作品。

▲「木木藝術」外觀

▲展場空間

  在僻靜的下午,刺眼的太陽打在光禿禿的街道上,一走進巷子裡,遠遠地就能看到「木木藝術」這棟以全然的白色牆面所構築而成的建築物,然而其牆面並非完全平整光滑,而是由一小塊一小塊的長條磚凹凸堆疊而成,與街道旁的一叢叢的植栽,讓人感受到其在冰冷的現代性中所散發出來的溫度。一樓大片的落地窗,讓人很容易的就能看到裡面的展覽物件,黑色窗櫺與白色牆面的對比給人強烈又舒爽的感覺。走入室內,一整個空間依然是以全然的白色所構成,每一個展物都架設在白色的柱狀體上,讓人一眼就能將焦點聚焦在物件身上。

▲王亞韋〈秋收凳〉

 

  這次雖然是以金屬材料為基礎所發展的成果展,然而在展覽中卻可見到許多創作者結合大自然的動、植物題材來表現。擁有冰冷觸感與堅硬質地的金屬,在現代工業成為人類追求進步的特徵,簡約的形式與金屬材料一同建構的產品,觀感舒爽、功能明確,卻似乎始終少了那麼一點溫度,讓人不自覺想念過去那個機器不夠普遍的年代中,那些由工匠手工製作而成的天然產品。在王亞韋〈秋收凳〉中,透過稻草與不鏽鋼的作品對比,展現出濃厚的懷舊意味與現今的發展。

  除了回歸對土地與對人文的關懷之外,對於成長、對於生活、對於愛情、對於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種種關係等,諸如此類的關於青春與人生的煩惱,在這個展覽中表露無遺,表述出自身的某種狀態和社會的連結。

▲劉青雲〈成長〉

▲陳芃妤〈重生〉、〈時〉

▲林瑋宣〈藏夢〉

  在劉青雲〈成長〉中,作者以燒黑的木屑為底,將外形蜿蜒的中空管狀物焊接在一塊,彩繪成綠色和咖啡色,以此來呈現生長於泥土中的植物樣貌,表徵自身的成長。而金屬的堅硬質地在此卻似乎轉化成不同的意義,成為「成長」的堅強樣貌;陳芃妤〈重生〉則同樣圍繞在成長的議題,不過透過鳳凰浴火重生的意象,則帶給觀者更多的想像與面對世界的勇氣;林瑋宣〈藏夢〉中,透過盒子表面的貓,來比喻自身的狀態。在貓的表面上可見許多被雕鑿出來的刻痕,這些痕跡化為貓毛,藉由金屬材質緻密的特性,使在光線照射下閃閃發亮,以此來隱喻懷著許多美好夢想的人,即將從框架中逃脫出來不再躲藏的決心。

▲楊舒婷〈只想要有個庇護所〉

▲黃韻文〈植質〉

 

▲劉彥汶〈多吃點〉

  與此相對的,楊舒婷〈只想要有個庇護所〉、黃韻文〈植質〉和劉彥汶〈多吃點〉等作品,則展現出這個世界的侵擾、壓迫甚至是禁錮。楊舒婷作品中,仔細一看能在半開的門中,見到相互擁抱的兩個人,然而作為兩人居所的鐵盒卻充滿許多孔隙,讓人感受到居所功能的缺失,營造出不安穩的氛圍,表述出作者欲以此闡述自身所感受到的不自由,最終因流言蜚語的傷害連屬於自己的地方都被剝奪的痛苦;黃韻文〈植質〉和劉彥汶〈多吃點〉則同樣探討到給予方和接受方的關係與影響。〈植質〉中作者以無刺的仙人掌為主題,描繪人類在種植時透過生長空間的營造或園藝技術,將植物塑造出自己所偏愛的生長形貌;〈多吃點〉一作描繪數隻人偶在快被壓扁的罐頭中逃出,而在罐頭底部刻有許多代表三角函數、微積分等數學符號的鏤空文字,並藉由在展櫃上黏貼各張考試卷,強烈的表現出對升學教育壓力的一種抗議,以及父母實現孩子教育的議題討論。

▲陳芃妤〈時〉內部細部

▲劉宇婷〈木目漆〉

  此外,還有兼具美觀與功能性的作品,如設計成擴香瓶使用的陳芃妤〈時〉、劉宇婷〈木目漆〉之收納盒與王梅珍設計的胸飾、墜飾等。在陳芃妤〈時〉作品中,很好的利用了其功能性的設計來結合展示,枯木樹幹下的擴香瓶中,有著一朵七彩絢爛的玫瑰花朵,結合該作者另一件作品〈重生〉,就像是在告訴觀者,經過淬鍊之後總會迎來美好的瞬間,而瞬間的絢爛已足以向周圍展現出透徹的芬芳。劉宇婷〈木目漆〉則透過變塗技法,在銅製盒子外表增添木頭紋路,展現衝突與平衡之美感。

  由此次展覽可見創作者與其作品表現議題之廣泛與多元,豐富的聯想力結合材質的使用,讓人感受到材質和情感的衝突與融合,與創作能量的生氣蓬勃。

 

黃宜婷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