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坑心靈生態村工作營,調查開始!

文、圖/陳姵㚬  2021-02-15

  「我們想在雲林古坑打造一個健康、和樂、永續的心靈生態村。」過去長期投入地方社造經營的曾旭正老師,近來與福智佛教基金會夥伴及社區居民投入於推動古坑心靈生態村,建構出人文社會及環境生態更具有永續觀念的發展方向。

▲曾旭正老師解釋麻園心靈生態村概念與願景

  寒假前夕,建築藝術所教授曾旭正邀請城鄉實踐組的碩士生、南華建築系師生以及過去福智高中的畢業生,總共15位大專院生一同前往雲林古坑鄉麻園村進行為期近一週的田野調查工作營,過去學習背景歷程不同的同學也帶著各自的期待前往,期許能發揮一己之力

 

來麻園調查什麼呢?

  古坑鄉麻園村由麻園、東耕、中和、中洲、新庄等五大聚落所組成,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該村除了原先的村民以外,約莫20年前福智佛教基金會前來麻園村建造福智園區基地,並且創辦學校、推行有機耕作。

  數年來,持續推廣生態環境議題。不過,過去園區跟社區關係連結不夠緊密,於是福智學員們與部分居民共同發起「心靈生態村」概念,以福智園區作為核心向外發展,往外擴大範圍,影響周邊聚落,結合社區共融與重視生態環境發展的願景,打造更適宜居住的社區環境。

  工作營中,大專生團隊負責盤點後續生態村初步發展的基礎資料。本次共分成四組—「農業發展組」負責調查《有機農業促進區》預定範圍內外的土地所有權屬、使用狀況及其灌溉系統等,以利了解麻園村農業發展概況;「空間聚落組」以家戶普查方式調查建築樣式、工法及其居住狀況,並輔以口述訪談理解社區歷史紋理;「河川湧泉組」以實地測繪、目視、口訪等方式理解麻園村內所有水利設施系統概況調查。

  除此之外,建築藝術所成員又共同負責「再生能源組」的項目,透過實地空拍、丈量計算後,評估施行屋頂型太陽能的可能性。

▲工作營每晚都會聚在一起分享各組調查狀況

 

與社區的初識—「團結是我們村莊的特色。」

  在開始調查前,團隊邀請了熱心的劉義岳村長帶我們遊覽社區,也幫助我們對在地有個基礎的認識。當時正值烈日時刻,劉村長帶著大夥以步行認識地方,原本預計走完整個古坑麻園村,但光是麻園聚落豐富的人文底蘊就擁有太多故事,這也讓村長忘情的分享不完。

  「這台有一個一個洞的機器是什麼呢?你們猜猜看。」「這是一台選果機,全部柑橘類水果丟進去,就會自動分大小,篩選過後,販售價格也能拉高。」原來麻園聚落主要以種植經濟作物果樹類別為大宗,這時才發現路間總是有著一車車載運柑橘類水果的貨車不時呼嘯而過。

▲劉義岳村長向工作營夥伴介紹選果機用途

  拐了個彎,顯眼的「台灣農權總會」招牌映入眼簾,它就佇立在麻園聚落熙來攘往的街道上,大夥也被招牌下的一顆咖啡樹吸引。聊著聊著,劉村長表示這裡是古坑鄉長林慧如的家,過去其父林國華為520農運的總指揮。小時候,不如現在私有財的觀念深重,他們家門內外可都種滿了果樹,分享給村民們採摘,所以大家也都會在這裡遊樂。

▲劉義岳村長分享村內荷蘭古井的回憶故事

  「大家猜猜那棟建築物是做什麼的?」劉村長指著一棟外觀凋敝的建物說道。原來行進間隨處可見的荒廢建築物,是過去作為貯藏菸草和烘製菸草的菸樓。劉村長二話不說帶著我們入內,大夥怯生生地進入外觀破敗的菸樓,儘管牆上滿佈燻黑的記號,空間卻保存得宜,每一個角落彷彿訴說著過往時代的輝煌。

▲劉義岳村長介紹著村內常見的菸樓建築內部

  劉村長表示在台灣菸業尚未走入歷史之際,過去麻園村是以菸業為主,這也讓麻園村整體經濟收入狀況不錯。不過製菸真的是非常辛苦,菸農農忙時需要足夠勞動力,於是村內人員會透過換工的方式輪流到各家戶幫忙,倒也因而讓村內人員更加團結。

 

再生能源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

  在心靈生態村藍圖多項計畫中,其一為成立全台最大的「有機農業促進區」,除了原先福智園區內進行有機栽種的農地,也包裹周邊社區施行慣行農法的區塊。未來成立後能得到政府各類的獎勵措施及協助,也能減少慣行農民轉型中的大量成本,共同推展有機農業。

  不過,在政府2025年的非核政策中,台糖也預備釋出大片預定促進區內土地供光電業者設置地面型光電。但一旦裝設光電設備,至少20年無法進行更動,農地也不能進行農業用途了。不過太陽能光電板的設置方式也不是只有地面型一種,台灣在屋頂型光電板的設置也行之有年,即使尚未普及,但還是有許多成功的案例。

  「如果我們能在麻園村範圍小規模施行屋頂型太陽能,就能將綠電賣給上市公司,並轉作社區營造基金,如此一來也是雙贏的結果。」曾旭正老師說。

  於是,工作營的首要工作就是屋頂型太陽能的資料調查,首先團隊先進行全村的空拍,盤點社區內的屋頂是否適宜裝設、概估適宜面積屋頂,並進行發電量計算。有了這些基礎資料後,曾旭正老師也邀請社會企業「一人一千瓦」前來麻園村召開說明會,分享過去成功案例,同時邀請社區民眾一同與會認識屋頂型太陽能,以及討論施行的困難度等等,期許能替未來的合作機會開啟一扇窗。

▲陽光伏特加創辦人之一陳惠萍前來麻園村分享企業理念及屋頂型光電注意事項

 

跨領域的學習與交流

  在再生能源組調查結束後,筆者還參與了「農業發展組」的調查小組。由麻園有機農業合作社施景智先生帶領調查,邀請專業人士分享,讓團隊理解該區的土地使用狀況,再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資料進行整合並分析,這樣的結合也讓團隊更深入的理解整體發展條件。如合作社提供的土壤檢驗表呈現出種植作物、土壤pH及有機質數值資料,團隊加以導入土壤土質的圖資系統後能找出特異數值背後的原因,此舉也助於農民找出適宜該土壤的種植作物及其方式,可以對症下藥。

▲施景智先生帶領《農業發展組》勘查並介紹土地使用狀況

▲認識紅仁土溝後不利耕作的紅土區

▲劉義岳村長提供團隊麻園聚落慣行農地使用狀況

  過程中,其他夥伴也會彼此分享調查狀況,如「空間聚落組」成員之一原本認為性質較為單一的建築樣式普查,在實地走訪中從熱情的居民口中聽聞聚落發展歷程,讓團隊對地方有更深層的認識。做社區美妙之處也在於有時你帶著A問題進入,常常得到BCD更多不一樣的分享。

  本次工作營對於筆者而言,是非常特別的經歷。在過去參與社造的經驗中,多以人文及歷史條件切入,這是首次以地理、空間條件的方式認識地方,也打開了有別以往思維的眼界。

▲工作營調查結束後的分享會

 

延伸閱讀》》

 

陳姵㚬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