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叫的「地雷」 傳承文化的鬥士
文、圖/曾姵嘉 採編/展演中心 2017-03-15
【南藝USR】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廣場上嗡嗡的聲響,打破了官田大崎社區一早的寧靜。大崎國寶級技藝家陳來福阿公熟練地示範「打地雷」,大人小孩圍觀一旁驚呼連連,這一陣嗡嗡與驚呼聲揭開「古童玩─地雷工作坊」的序幕。
大崎社區耆老陳來福阿公(阿福伯)在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前廣場示範「打地雷」
「地雷」從荷蘭時期就在台灣流傳,是民間就地取材(竹子)所製作的古童玩陀螺,因其轉速極快,且旋轉時會發出嗡嗡共鳴的聲響,因此被取名「地雷」,或暱稱「地牛」。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地雷陀螺的聲響與空襲警報聲過於相似,被當局政府(時為台灣總督府)禁止製作、把玩,以致漸漸失傳。
「古童玩─地雷工作坊」阿福伯講解地雷陀螺製作程序
眼見傳統技藝即將消失,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及實踐組師生於去年首次策劃「古童玩─地雷工作坊」,請來社區耆老陳來福先生傳授正統「地雷」作法,吸引南藝大學生及社區小朋友參加。地雷陀螺的製作流程繁雜且費工,需截竹筒平直部分做主體,將竹筒壁挖空一縫,再密封上下並安裝中軸,每完成一個就需耗費半天的時間,即使如此大家還是躍躍欲試,沈浸在動手製作的樂趣中。
上圖:參與「古童玩─地雷工作坊」的南藝大學生沈浸在削製軸心
「古童玩─地雷工作坊」學員專心製作地雷陀螺
向社區耆老學習 「地雷陀螺工作坊」炫風再起
傳統民藝在實用生活裡式微,而於人文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瀕臨失傳。為了不讓地雷陀螺成為回憶,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將於今(106)年4月1日星期六再次舉辦「古童玩─地雷陀螺工作坊」,藉由引導學員製作的同時也將藝能延續下去。期待透過地雷陀螺的課程設計,促發參與者更多的好奇心,進而研發地雷陀螺的可能性;透過課程讓更多人接觸傳統技藝與藝能,激盪出更多可能性。
曾姵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2017年4月1日「古童玩-地雷陀螺工作坊」活動海報及資訊
活動資訊【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粉絲頁】
報名表單【古童玩─地雷陀螺工作坊報名表】
其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