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崎藝農的創生實踐

文、圖/羅婉慈  2019-09-15

  頹敗的老屋,荒廢的地景,閒置的空間,是當代台灣農村普遍的模樣;然而走進南藝校園旁的大崎村落裡,亦可見到相同景況。 近年來,在本校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團隊持續在地深耕的推動下,將大崎村多處頹敗景觀逐一進行盤點與改造,以營造「村是遊戲小島」多元主題的藝術體驗學習場域。

▲基地西側改造情形

  而今年暑假,團隊也招集了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以及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的學生組成了「大崎藝農」環境構築駐村團隊,共同參與了由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辦理的「108年度臺南築角創意營造計畫——駐村計畫」,於大崎村進行為期近三個月的空間改造行動。

  這次改造的基地,前身為「豐茂碾米廠」,因隨著社區產業變遷而荒廢。2009年也由南藝大研究生與居民共同改造為藝文空間,作為社區與學校的交流基地;然而,時光更迭,老碾米廠在近年又再度的閒置下來。

  據與地主訪談得知,室內原有兩台碾米機,第一台負責將稻穀碾製成糙米,第二台則將糙米碾製為白米,而目前室內僅存第一台碾米機,已有近半世紀的歷史。

  如何將基地既有豐富的元素,使新舊材料工法適當的融合於一個空間,是這次構築行動最具挑戰的地方。

▲基地內僅存的碾米機

 

▲駐村團隊工作情形

  經過團隊反覆討論設計與日日夜夜地流汗工作,如此獨具特色的空間,也重新擁有了新的內涵與名字。經營團隊將他定名為「藝農號」,狹長的老屋,前半部將作為農特產展售空間,期以連結在地優質小農、藝術工作者,建構一個友善互惠的實體展售平台,而後半部則作為專業換宿之青年駐村下榻空間,鼓勵更多對於在地藝術實踐、藝文活動策劃,以及空間實構、地景營造有興趣的青年們加入大崎藝農的創生行動!

  2019年作為地方創生元年,駐村經營團隊亦加緊實踐的步伐,期以建立更完整的地場化經營模式,賦予地方老空間新生命,如同「藝農號」旁兩棵泰國櫻花樹,春天盛開時總是生氣盎然。

▲大崎藝農環境構築駐村團隊成員:(由左至右依序排列)朱智勳、王博翰、邱于庭、黃傳懿、林建叡、羅婉慈、梁嘉芸、李亞錡、沈煜程、蘇育群

 

羅婉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