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工之中窺見自我

文、圖/施友傑  2018-07-15

   對南藝大的學生來說,畢業展似乎象徵了在學階段的一個成果,以及自身幾年累積的能量綻放。日前於南藝圖資大樓藝象藝文空間展出的兩位創作家,劉家銘與林以桑,以金工為技法,將求學時對自我與外在環境的思考呈現於作品當中。

「重拾自然」─劉家銘金工創作個展

   這兩位創作者,皆是應用所的研究生。劉家銘的個展「重拾自然」,顧名思義,是一種重新觀看自然的方式。在展覽當中,劉家銘創作許多如同真實植物般的金工飾品,配合自己在校園裡撿拾的植物,烘托其作品的特殊性。

   展覽之所以取「自然」為主題,劉家銘認為有一個很大原因是由於南藝校園的環境,這個校園很容易能接觸到這些元素,然而這些自然要素其實一直都處在我們周遭環境當中,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因此,植物成為了創作素材,來回應自己對自然的再思考。劉家銘認為,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就如同植物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有時我們會依附其中,有時也會在這其中重拾自身的價值,這過程都在幫助我們重新地蛻變、成長。

   觀看作品的同時,也欣賞到創作者精湛的技巧,他以擬真的方式來再現自然界中的植物,其作品在加入巧思後成為可配戴的飾品,讓作品並非只能陳列在展台上,而能進入另一個層面被運用。

▲劉家銘,〈依附〉,紅銅、黃銅、色鉛筆、烤漆,2017年。

▲劉家銘,〈苔〉,紅銅、漆、色粉、珍珠粉,2017年。

▲劉家銘,〈蛻變〉,紅銅、烤漆、金箔、珍珠粉,2018。

「容身之處」─林以桑金工創作畢業個展

   相較於劉家銘的金工飾品,林以桑將金工視為一種創作手段,來回應自身生命歷程的提問,其作品除了金工之外,亦使用其他媒材與技法,作品也不是以飾品的形式來設計。林以桑以「容身之處」來為這一次的個展命名,此名稱同時呼應這幾年她在南藝求學時,對自己的反思與提問。

   林以桑在訪談時提到,因為過去並非就讀藝術創作的相關科系,因此會經常地反思自我、質疑自己。這一次的畢業展,就好比自己這幾年以來心境上的呈現,她以金屬、羊毛氈、石膏等媒材進行一系列的創作,來比喻自己心境歷程上的轉變過程。金屬框架如同大眾、環境對於我們的期待;羊毛氈與石膏,則表示自己內在期望與僵化部分。

  在觀看林以桑的作品時,可以明確地感受出,她企圖表達的內在情緒與轉化歷程,同時有技巧地將每個人在成長階段,許多心境上的選擇、轉變再現出來,觀眾能在她的作品之中,隱約地看見自己的內在世界。

▲林以桑,〈束縛I〉,黃銅、羊毛氈,2018年。

▲林以桑,〈束縛II〉,黃銅、石粉黏土、羊毛氈、紗布、紙漿、氣球,2018年。

▲林以桑,〈是我非我〉,黃銅、羊毛氈,2018年。

 

施友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