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博物館照明設計工作坊

文/林芳群 圖/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2018-08-15

  2018博物館照明設計工作坊由本校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於5月1日至5月3日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奇美博物館辦理。活動計畫主持人為所長耿鳳英教授,連續十年邀請日本專業師資來臺分享國外博物館在照明方面的不同經驗,希望可以提供臺灣業界和學界在照明專業的交流機會。

▲本校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耿鳳英所長致詞

  三天的照明工作坊主要分為專家學者座談分享與工作坊實作之兩種模式,藉由三位日本專家學者的經驗座談分享,進而使參與的博物館從業人員與學生,對於博物館展示照明有進一步的認知,以及針對不同的燈具與配件,應如何調整搭配,也能藉此獲取更專業性的了解。

▲科工館陳訓祥館長(左圖)、本校文博學院劉婉珍院長(右圖)致詞

▲活動學員一起合影

  第一天的講座,邀請到薩摩雅登教授(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分享從自然光到人工照明的發展,以羅浮宮、東京博物館的照片來講解如何利用建築空間設計引入自然光,透過開窗引入光線達成光線混合,就能平均的將光線佈在所有作品上,然而在1920年代,德國的包浩斯因應劇場的需求,開始大量的生產運用光源的器具,期間多樣的設計發展出照明設計的雛形,並影響日後的博物館照明設計,以及照明設計進入博物館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薩摩雅登先生進行課程說明

  第二場講座邀請到的是青木繁佳先生(X3有限公司負責人),闡述他理想的光環境,從二十年前日本的燈照環境,述說燈具迄今的選擇改變,並講解自身在選擇燈具上的概念與理念,此次分享聚焦在美術館的照明分享,以許多的案例照片解析光線的問題,平面的照明與立體的照明有其差異性,為了面對大小不同的展品時更能有效的控制燈光,可以透過一些配件來輔助照明,以洗牆燈對比聚光燈在燈光設計上的選擇與分析,考慮其作品以及空間氛圍的需求,說明燈光照明設計的重要性。青木先生透過實際的燈具現場操作,介紹不同配件可以製造出來的效果,綜觀日本的發展,是先進入硬體後才進入軟體,隨著硬體的進步,身為軟體的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嘗試、學習,並從中累積經驗。下午的座談是由薩摩教授與青木先生透過學員所提供的照片,去解析照明方式、探討問題解決方法並給予建議。

▲青木繁佳先生針對燈具的使用進行說明

  第二天的講座,邀請到了木下史青研究員(東京國立博物館),分享近年來他於臺灣參與的照明座談會,隨著時代演進,博物館照明慢慢地轉換至LED系統,他以自身經歷為案例,如法國人間國寶展以及壺屋博物館的改修工程,燈光如何配合整體調整強度與色溫,並介紹不同的燈具與效果展示,在下午的座談則由木下先生透過學員所提供的照片,以對談形式解析其照明方式以及如何解決所遇見的問題並給予講評與建議。

▲木下史青先生進行照明案例的說明

  第三天的工作坊實作將學員分成三組,模擬在博物館實際進行展示照明的情形,讓學員針對不同的狀況進行打燈練習,也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進行演練,最後再由青木繁佳先生與薩摩雅登先生針對學員打燈演練的結果進行說明,提出他們的專業看法,讓每個物件都可以呈現最好的照明效果。透過這樣實務的操作,讓學員可以就實際面對到的問題與講師進行討論,體現作中學的工作坊進行,除此之外,也希望能提供給較少接觸到博物館明相關實務的學員一窺博物館照明實務的機會,並藉此認識博物館的相關工作。

▲照明實作工作坊學員合照

 

林芳群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資料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