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藝大到國際間:咁敢趕幹──岡山當代藝術倉庫國際交流計畫(下)

文、圖/施友傑  2019-04-15

  本期文稿主要延續上期「從南藝大到國際間:咁敢趕幹——岡山當代藝術倉庫國際交流計畫(下)」,是對在4/1日已經開展的「咁敢趕幹——岡山國際當代藝術倉庫交流展」,進行更進一步的介紹。

  材質系畢業的校友陳念庭與陳佳暖,因有感於臺灣青年創作者在藝術世界中的發展與處境,因此藉由兩人的人脈、相關資源的整合,一起籌劃了此次的國際藝術交流展。本次的展覽:「咁敢趕幹——當代岡山國際藝術倉庫交流展」,策展團隊選擇與南部的地方企業合作,於高雄岡山區及燕巢區附近的工業倉庫來舉辦此次的展覽。

▲「咁敢趕幹——岡山當代藝術倉庫國際交流計畫展」主視覺

資源整合的展策展計畫

  對於念庭與佳暖來說,本次的展覽正是希望表現青年創作者們的在藝術生產中,具有的創造性能量的共同心情寫照,表現出青年創作者們不斷努力嘗試的態度,以及希望在藝術世界被肯定的迫切心境。對於兩位年輕策展人來說,這樣的心境亦是他們心裡寫照的一部分。

  策展團隊認為,這一次展覽的機會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觀點與論述想呈現,對於他們來說,重點比較是以「資源整合」為目的。因為展覽籌備時間倉促,同時沒有相關的補助及資源協助,很多內容反而是要策展團隊這邊親力親為。例如這一次展出的倉庫,就是透過友人幫忙牽線,才得以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在這樣特殊的環境場域進行展覽。這也讓他們開始思考,在這類非主流的空間,同時藝文活動相對弱勢的地區,該如何整合相關資源以及把這次展覽所產生的藝術動能,回饋到地方。因此,他們接觸了許多在地的企業,希望將這些較不被大眾熟知的藝文資源或補助得以被統合起來。

「灰盒子」式的展覽空間

  有別於展覽常見的白色、簡樸的空間屬性,這次交流展的展場選擇在還在使用中的倉庫。兩位策展人認為,高雄岡山及燕巢地區的工業發展,在臺灣、甚至是全球市場都相當重要的,因此探討在廠房、倉庫林立的景況之下,藝術如何與這個地方有更多可能性。決定以「灰盒子」稱呼這樣的空間,因為其性質不同於「閒置空間」,是屬於還在使用階段的倉庫,因此策展人希望通過藝術創作與策展,來轉換大眾對於既定空間的使用認知,希望為岡山的在地居民帶來了新的體驗與活動空間,進而使其成為大眾能日常參與的機能空間。這類空間的再利用,也成為策展團隊後續持續的策展計畫。他們未來希望能繼續去發掘這類的場域,藉由這樣的方式去開展、整合更多相關資源。

▲展覽作品散落在鐵皮木搭建而成的倉庫內

串聯多位藝術家來呈現創作能量

  這個展覽的另一個重點,在相對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仍然邀請了許多外國青年藝術家來展出,與臺灣青年藝術家一同呈現多面向的觀點與創作。此次共25位藝術家參展,來自於東亞、東南亞與英國地區藝術家們的作品,多半嘗試從工業媒材、個人生命,或是日常物件的挪用,來表現他們對於此展覽的感受。例如澳門藝術家張文堅(Man-Kin Cheong)的「地界」(Boundary Line)透由「鐵」媒材在不同狀態下的樣貌來構成此件作品,以回應展場的工業屬性;或是如泰國藝術家拉嘉稜索(Torlarp Larpjaroensook)的心靈太空船(Spiritual Spaceship),使用雷射雕刻的方式將圖像壓印在壓克力板上,並加以後製,表現出特有的符號。而臺灣藝術家葉先傑與載謙的「PRUDUCE」,則是選擇跟臺灣工業息息相關的太陽能板作為題材,來表現他們對於廠房的感受。

▲澳門藝術家張文堅的「地界」(Boundary Line),以時針的方式來表現媒材上的不同型態

▲泰國藝術家拉嘉稜索(Torlarp Larpjaroensook)的「心靈太空船(Spiritual Spaceship)」,藉由雷射浮雕的刻劃出特定的符號

▲臺灣藝術家葉先傑x戴謙,模擬太陽能板製作的「PRODUCE」

  此外,更多的作品是藝術家們自身所關懷的題材,或是個人內心的投射,像是韓國藝術家李喜濬(Hee-Joon Lee)「飛蛾與蘭花」(Moths and Orchids),記錄了在東南亞駐村時觀察到的花卉、昆蟲,卻保留自己的繪畫色調與特色,這樣的差異突顯了藝術家自己的特色。而泰國的藝術家普利薇(Jiratchara Pripwai)的「懷舊 No.2」,使用自動性書寫的技法,將銀色鉛筆不停地畫在畫布上,呈現出自己與自我內在的感受。而臺灣藝術家劉鳳鴒,則是用一片片的口罩,批貼成一大片的作品,而許多的纖維交織再一起,讓作品添上美感。而每一片的口罩上,都有不同的事件與情感的文字敘述,表達了藝術家自己的各種情緒。

▲韓國藝術家李喜濬的繪畫作品「飛蛾與蘭花 Moths and Orchids」

 

▲泰國的藝術家普利薇(Jiratchara Pripwai)的自動性書寫作品「懷舊no.5」(Reminiscence no. 5)

▲臺灣藝術家劉鳳鴒的作品「365種逃逸的可能」

未盡之事

  從與策展人們的談話可以瞭解到,這個展覽最初的目的就著眼在藝術家彼此的交流與碰撞上,所以並沒有特別安排什麼主題或是論述來呈現展覽與藝術家作品,也使得作品之間能量得以被看見,進而去比較出不同地區、國家,甚至是個體之間在藝術創作上的差異。讓人欽佩的地方是,在相對缺少資源等協助的情況下,念庭與佳暖兩位策展人,仍然希望藉由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們,來展現各自的藝術能量,並期許將這樣的能量,更深層的輻射出去。或許值得讓人期待的是,下次兩位的展覽,會選擇在怎樣場域,來表現他們所提出的「灰盒子」意象。 

▲ 劉鳳鴒的作品「365種逃逸的可能」作品細部圖

  

施友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