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性的藝術創作行為:OCD─Taiwan & Polish Artists Exhibition

圖、文/施友傑  2019-07-15 

  畢業於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的校友鄭安利,在一次在么八二空間(182artspace),與另外兩位藝術家蔡寬銘和波瀾藝術家Barbara Mydlak,一同進行三人聯展。此次展覽主題定為「OCD」,為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之縮寫,而「Obsessive」為執著的;「Compulsive」為強迫、強制;「Disorder」為失調的,通常是指醫學上的「強迫症」。以此為展名主要想突顯的是,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對特定材質或媒材的執著,以及創作過程中,不斷重複某一動作的反覆性。

以纖維媒材感知生活

  三位藝術家均把「纖維」作為自己創作上的重要素材,並透過反覆性的動作行為,將生活中的情感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例如Barbara的作品,即是藉由手抄紙的形式,來表現對於纖維媒材的關注。而Barbara更進一步使用不同地區、不同來源的礦物質、水源等物質,使得手抄紙在完成之後,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質變,仔細觀察面畫更能看見校小的結晶物,藝術家藉由這樣的方式,表現對於環境與世界的關懷。

 

▲Barbara_Mydlak使用手抄紙的形式,將自然中不同種類的元素來製作其作品

  另一位藝術家蔡寬銘,其作品看似以平面繪畫的形式來表現所見的自然,實際上藝術家在作品的畫面上,放入了一片、一片,大小不一的紙張,而每一張紙片上,都經過蔡寬銘的特別處理,使得每張紙張上都具有不同的效果,以此來增加畫面的可觀看性,以及處理日常生活的時間性以及個人生命經驗。

▲蔡寬銘選擇在平面畫面上,推疊不同性質的纖維物件,使其覆蓋原先的輪廓,卻又再現新的輪廓

從纖維到織品

  由於在求學階段長期對織品的纖維的接觸,使得鄭安利的藝術創作,經常圍繞在纖維材料上,尤其是織品藝術的創作,因此這一次的展覽中,展出了數件有關織品藝術的作品。如同前面兩位藝術家一樣,鄭安利亦是從纖維材料與技法,進一步的嘗試探討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感受。

  同時,因為纖維藝術教育的背景,使得鄭安利在創作的過程中,一方面思考著材質所代表的意義,另一方面探索傳統技法發展與應用的可能性。因此,在此次的創作中,藝術家不少作品使用現成物,搭配織品技法的創作方式,來記錄各種生活細微的感受。

▲鄭安利的創作圍繞著對織品技法的再思考,她將原先藍白織品的經緯抽離,置入新的織品來形成新的物件。

藝術是對日常生活的回應

  不論何時,藝術創作就是不斷地對於所處環境、生活的一種回饋。不論是如Barbara或是蔡寬銘這樣,使用特殊技法與形式,將生活的不可見概念表現於作品上,令觀者驚艷;亦或是像鄭安利一樣,在技法上思考,並與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感官體驗結合,形塑一種熟悉卻又有距離感的感受。而這一切,均給予觀者重新思考生活的可能。 

▲或是使用現成物搭配織品的方式,來表達對於生活各種片段感受的記憶

 

施友傑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本期報導

   [ 各期回顧 ]  [ 投稿信箱 ]  [ 藝推臉書 ]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