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實踐──『愛』在各方

文、圖/林演純  2019-12-15

  「我們對自然資源的忽視,起源於我們不了解,而農村是自然資源重要的復育場域」。

  臺南藝術大學就在一個鄉村地區,每天上課或者進出學校,聞得到農藥的味道,農藥、除草劑已成為農業的問題、社區的問題、農民的生計……,乃至我們呼吸的空氣、口中的食物等,其實緊扣環著我們的生活。

  在今年校慶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舉行一連串的活動,喚起大家對自身環境的關注。

野味大主廚,尋找野味生態料理工作坊

  採集作為認識農村的一種方式,我們從校園內穿越圍牆、走出校園外-大崎,從井然有序的景觀到一片雜林中,到可見到一座座的果園。

  然而進一步的想像早期的人是如何在農村適時、適採、適時的生活著;而農村的地景是如何的變遷著?藉著移動參與、觀察,在南藝的一種農村生活。

  料理不僅是食材處理與食物烹調,還有土地與人、生態環境的關係。

  來自臺南市楠西梅嶺的「阿貴的家有機梅園」-阿貴(林進貴)帶領認識、採集建築所後山中野菜,觀察校園與周遭環境生態與如何簡單處理食材,變成一道道的風味餐 。

▲阿貴解說雞屎藤如何料理

▲建築繁殖場發現的「赤靈芝」

▲校園外果園噴撒除草劑、果樹矮化的生態現象

▲野外採集「川七」

▲咸豐草凍與洛神蜜餞

▲風味餐製作

▲共食留影

2019第一屆蝸牛盃,素人料理東西軍

  雨季可以看到大量的非洲大蝸牛出沒在校園中吃著嫩菜、葉,今年的六月一場「蝸牛極限體能王大賽」而有了第一屆「素人料理東西軍」的比賽,讓學生以有機蔬菜為主要食材,做出自己的拿手好菜。

▲第一屆「素人料理東西軍」參賽者:阿瑯師與傅培婷

▲第一屆「素人料理東西軍」評審群

校慶可食地景

  可食地景就是種植可以吃的植物!期初舉辦了兩場「植栽箱工作坊」,帶著師生、附近居民共同參與種植,讓校園處處是農園、方方有愛意。

  可食地景使不同社群間交流,也能取得健康安心的蔬菜,以及蔬菜真實的味道如何(通常蔬菜帶有苦味,是蔬菜在生長環境所產生的抗體);種植的過程培養著種植人的耐性與細心,觀察-不施藥的蔬菜保存時間真的較一般市場買回來的長、觀察-不肥沃的土如何慢慢養土變成有營養的土、觀察-環境與天氣如何影響植物等,當然透過不斷的觀察與修正種植的方式,植物殺手也能變成綠手指。

▲11月20日,北校區校慶可食地景成果展

▲現場提供可領養回去已種植的植栽箱

▲現場料理蔬菜給參與校慶的人

▲可食地景儲水裝置

  無論是料理、野菜的認識與採集、可食地景,望能喚起大家的注意,將概念推廣到更廣大的一般民眾的生活中去,真的從生活上關心我們的這個食物、土地、農業,然後更遠到經濟的結構面,作為城鄉思維與實踐根本的、關心的所在。 

 

林演純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本期報導

   [各期回顧] [投稿信箱] [藝推臉書]
〈大崎通訊電子報〉每月15日發刊,歡迎南藝師生踴躍投稿!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