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之間-博物館照明設計工作坊

圖、文/朱宇臻  2020-11-15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主辦的博物館照明設計工作坊,一直以來廣邀各地講者,拓展工作坊主題的廣度及深度,致力促進博物館從業人員及學子在展示照明領域的交流。2020 博物館照明設計工作坊今年邁入第七屆,本次在嘉義市立博物館舉辦,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岩素芬處長、本校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耿鳳英教授、柏戰 (John Burke) 客座教授、資深展場與燈光設計工作者何仲昌設計師、羅伊真照明設計事務所羅伊真設計總監,以及 PANASONIC 台灣松下非住宅整合照明郭文龍營業課長,介紹光線在博物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分享照明工作的博物館及業界實務經驗。

▲本次博物館照明工作坊於嘉義市立博物館舉行

  工作坊第一天由柏戰客座教授以概論的方式介紹博物館的照明考量,為工作坊的參與者墊鋪基礎。光的頻率、強度、光照時間,是避免光影響文物的考量三大要素。透過實驗可以了解光會對文物造成褪色甚至導致光化學等複雜反應之影響。應在保護文物及提供觀眾良好參觀經驗的兩大立場下,設計合理的照明及空間,例如展場牆面使用較暗的顏色,能相對提升觀者感受到的照明亮度;減少天窗或自然光,也能避免文物的照明受到干擾而無法突顯。

  岩素芬處長「以文物的美麗與哀愁」為題,再次強調博物館面對照明的兩難與挑戰,光是我們得以欣賞文物的必要條件,同時卻也會對文物造成累積的傷害,光對織品、天然染料、塑膠等不同材質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文物保存對於典藏單位是防微杜漸的工作,防止紫外光照射、降低照度、選擇燈具、考量照明設計等皆是博物館會遇到的挑戰,在展示與保存間尋求平衡是博物館人員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目標。

▲柏戰客座教授介紹博物館的照明考量

  下半場工作坊的講者帶來業界不同的照明思考角度。郭文龍營業課長帶來日本博物館照明實例的分享。日本對於照度的標準大致與國際相同,展出必須考量照明會對文物造成的傷害;另外燈光色溫會影響色彩的呈現,打光的手法也會影響物品的質感和氛圍,照明對於參觀者的感受有極大影響。而就博物館經營來說,便利的照明調整方式及省電設備的採用等也是需考量的層面。透過業界與博物館合作,例如結合投影機及燈具,創造展覽照明的新可能性,也會是未來樂見的發展方向。

  羅伊真設計總監積極呈現光線的美感及科技可能性。除了展示空間內的照明,博物館外的燈光設計能展現出博物館不同面貌,以及智慧照明、永久互動照明等科技發展,也都是有助於提升大眾親近博物館場域的方法。另外,羅設計師也提到光的未來運用趨勢如 LiFi(Light Fidelity),這種以光作為傳輸媒介的通訊傳輸方式,可能在不遠的將來便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博物館領域也能在導覽、動線引導等方面善用科技,以更多元的方式有效將訊息傳遞給參觀者,提供全新的參觀體驗。

▲工作坊參與者踴躍發問

  透過各領域專家不同方面的分享,包含預防性維護、展場考量、博物館整體照明、照明科技發展的分享,參與者能夠充實博物館展示照明知識並期待未來能在照明領域創造各種可能。

 

朱宇臻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