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社子的生活

圖、文/方仕安  2020-11-15

▲散步於馬路中央的雞隻,車輛經過時還會快步離去

  從都市來到農村,從擁擠的高樓大廈到一望無際的農田,在城市裡能夠看到聰明的狗兒小心翼翼地穿越馬路,而在社子則由雞隻上演這樣的戲碼,時而成群結隊,時而三三兩兩,甚至有時還有小雞跟在母雞身後的可愛畫面。

▲於鎮安宮前的大樹下與正在休息的居民聊天

▲居民在訪談過程中畫圖讓我們理解過去砍甘蔗的用具

  從南藝大下山往善化的方向,社子就在蜿蜒的山路之後,由大厝內、柴埔、舊社、公館、六雙等幾個農村聚落組合而成。因地勢偏高,水源不易進入,社子的農田多以果園及旱田為主,居民還曾開玩笑的說,若是社子淹水了,可能整個台南都被淹沒了,不過早期仍有許多農民種植水稻,另外還有大片的甘蔗及番薯田,當時甚至有糖業的鐵路支線鋪設於此,將一車車水牛搬運而來的甘蔗,經由五分小火車送往新營等糖廠,直至今日,甘蔗早已從社子銷聲匿跡,昔日的鐵道也已拆除並鋪上柏油,且一直到現在仍是社子的主要道路,而社子的農作物也轉變為由芒果、南瓜等為主的蔬果類作物。

▲下營鵝肉於廟埕前販賣

  藉由南藝建築所城思組的課程,我們進入社區觀察及訪談,在幾次訪談的觀察下,可以知道居民多聚集在社子鎮安宮前的兩棵大樹下,以及鎮安宮對面的雜貨店,走進社區的小巷內,幸運的話能夠遇到一兩個居民,否則只能看見雞、鴨等家畜在果樹下散步,而鎮安宮及雜貨店除了提供居民一個聊天、交流的場所,也因社子沒有市場,許多菜車、肉車會停在廟埕,並經由廟裡廣播通知居民,有時甚至還有賣衣服的貨車;它們也是社區的小朋友們放學後,由校車送回社子的下車地點,大約下午四、五點時,幾個爺爺奶奶或媽媽就會出現在鎮安宮及雜貨店周圍,等待自家的小孩歸來,小朋友們下車後,第一件事則是衝進雜貨店,然後再開開心心的拿著各自的戰利品回家。雖然仍能在社子看見國中小以下的孩童,但實際上從校車下來的小朋友並不超過十個,與大部分的農村一樣,社子面臨了人口外移及人口老化的問題,許多年輕夫妻為了工作搬到外地生活,只有假日時偶爾會回到社子,甚至在訪談的幾個禮拜,第一次看到小孩還是鎮安宮在中壇元帥聖誕時舉辦的犒軍活動上,因為剛好是假日,一些爸爸媽媽從外地回來並帶著孩子到鎮安宮一起湊湊熱鬧。

▲官田國小校車於雜貨店前讓小朋友們下車

▲小朋友們進到雜貨店挑選自己的戰利品

  一開始不帶任何成見與方法進入社區觀察及感受,之後再深入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希望先從了解社子的生活樣貌及歷史脈絡開始,理解社子是如何發展至現今,在與居民共同想像社子未來的走向時才有足夠討論的基礎,並在過程中,除了我們自身,也引導居民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建立與社子更深刻的連結。

▲鎮安宮於廟埕舉行的犒軍活動

 

方仕安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