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農情

文、圖/邱婕琳  2021-01-15

  社子,台灣農村有很多這種地方,如同筆者位於彰化的家鄉,一個很普通,要說日子不好過,卻也沒人會餓肚子的地方。

  「社子農情」為南藝大城鄉思維與實踐組透過為期三個月的訪調後,階段性的成果發表,不過組上更一致認為是對社區的一種行動,透過訪談的整理、歷史脈絡的爬梳,建構一個為期五天的溝通平台,透過此行動讓居民從資料連結到過往的生活地景,進而與我們分享個人生命經驗或是農村軼事。

▲展演活動現場

  為期五天的展演中,主要分為「靜態展示」與「成果發表交流會」兩部分。

 

「靜態展示」

  主要包含社子的基本介紹、在地的農民介紹、甘蔗產業發產歷程、農具展示以及過去的趣味遊戲等。

  不同的展區皆得了許多居民的回饋,過去的老里長看著舊地名的簡介,與我們娓娓道出來由,更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屬於他們那一輩才知道的老地名;而展覽期間農具也越來越多,開展第一天,一位農民大哥看見了我們租借的老農具,興奮的跑來跟我們說家裡有許多老農具,於是開著貨車載來參展,就這樣在廟埕與前來觀展的農民大哥,你一言、我一語教導我們如何使用,訴說著過去的鄰里生活,我們也更了解栽種甘蔗時期,社子的居民大家都各司其職,有負責跟糖廠攬下工作分給大家的人、也有人負責砍甘蔗、還有將甘蔗捆綁好放上五分車、以及廢除鐵路後載甘蔗至糖廠的人,透過前期訪調所累積的脈絡,透過展演行動填補其中的敘事,逐漸拼湊起「插甘蔗」年代的產業地景。

▲社區居民向本組學生解釋農具用法

▲社區居民向本組學生示範農具用法

▲社區居民透過圖片訴說過往自身砍甘蔗情景

  而假日更有許多放假的小孩,對我們的展演非常好奇,不時來到廟埕探頭探腦,這時,聚集在榕樹下的長輩們,便會自動前來展區,經由展板的圖片、現場供操作的展品,告訴孩子們以前是如何操作這些器具,甚至一起玩童玩,將孩子從小小的手機螢幕拉出戶外,透過五感直接了解世界,而不是關在家透過各種媒體了解世界,失去出生在鄉村的優勢;從居民與小孩子的互動,或是用身體感知土地、環境的行為中,讓社子的下一代了解自己的出身,並與鄰居建立連結。

▲社區小孩與老一輩於童玩區同樂

▲社區小孩於五分車裝置體驗

▲與社區居民交流、歡唱

 

「成果發表交流會」

  是聯想到鄉村熱鬧時都會舉辦流水席,因此將辦桌作為概念,並結合田調過程中所爬梳出的蔗田背景,製作特色餐點(如:甘蔗雞、甘蔗蛋糕…等)與創意擺盤,並安排上菜秀介紹每道餐點的來由及代表意涵,透過一起用餐這個動作,拉近彼此的距離,更從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居民間的關係,進一步地深入社子的網絡當中。

  整個發表會的高潮在用完餐後,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點歌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居民歡唱的過程中,鎮安宮的乩童大哥跟我說,其實他們想要的就是「大家一起鬧熱,不用什麼山珍海味,也不用多大的排場,你們來這裡跟我們一起像這樣唱歌,大家歡歡喜喜,安捏就好了。」來不及回應乩童大哥,附近地區的民問道「妹妹你甘ㄟ會唱雲中月圓?甘ㄟ賽甲我作伙唱?」筆者就被點歌上台,思索著乩童大哥說的那段話,想到陪著阿嬤一起看鄉土劇的情景,阿嬤不是特別喜歡看鄉土劇,但在那段時間,不管是一起罵劇中的壞人或是誇張的情節,全家人可以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將個人經驗投射回展演現場,或多或少明白乩童大哥話中的意思了。

▲成果發表交流會現場

▲成果發表交流會甘蔗特色餐點

  透過展演行動做為一個開始,前期的田調領我們進入社子,從歷史、產業、文化…等認識地方,與居民一同建構社子主體性的過程。如同面對自己的家鄉,臺灣鄉村目前正面臨著人口老化、人才外流、產業轉型等挑戰,而城鄉思維與實踐組更透過不同課程透討社區及城鄉議題;這次的展演行動,本組研究生各自從中獲得不同的啟發,帶給我們別於都市的視野,而筆者也是農村出生的小孩,在籌備展覽期間,社子的大哥大姊就像家人一樣,三不五時就來照看我們,擔心我們受寒或是挨餓,這樣的互相關心的精神,在都市中已經很難看見,而鄰里關係也沒有像鄉村如此熱絡,也不禁思考著在追求方便及快速的生活中,其實我們也默默忘記了,過往彼此間的互助及合作。

  本次展演告一段落後,本組將會繼續深入社子田調,透過本次展演所累積的資料,繼續挖掘社子的產業脈絡及文化,期望在未來能夠串連更多南藝師生,進入社區,並與居民能有更多互動,激盪出許多可能性。

▲社子農情成果發表交流會大合照

 

邱婕琳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本期報導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
版權所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出版單位/藝術推廣處